一之軒
進駐永康商圈擦亮品牌,躍升成為韓國人氣名店
理事長帶路
一之軒老闆因為在經營過程中有過不少波折,讓他對做生意有更長遠的想法。自從一之軒進來永康商圈後,我們多了更好的選擇,不論是學校、機構或是協會,舉辦活動都會訂購他們的產品,每一樣都很有特色,真材實料又物超所值。未來他們也有進軍國際的想法,希望一之軒用持續學習的精神經營,在台灣成績能做得更好,我有信心他們一定會做出讓台灣人感到驕傲的產品。
INFO
一之軒(信義店)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226號号
- 電話:02-3322-5566
一之軒(信義店)
- 住所:台北市大安区信義路二段226号
- 電話番号:+886 2 3322 5566
이지셩(신의점)
- 주소:대만시대안구신의로 2단 226호
- 전화번호:+886 2 3322 5566
「行行出狀元」這句話從一之軒食品學習長廖明堅口中說出,再貼切不過。一九八○年創辦一之軒時,他頂著台北大學(前中興大學)統計系學歷。在那個年代,國立大學畢業就像在身上鍍金,他卻彎下腰來、從事不用讀冊就能做的行業—開傳統麵包店。他憨厚的笑道:「說起來很見笑,所以我出去演講,都告訴大家,行行出狀元,只要努力去做,就會有成功的機會。」
一之軒在他的經營下,早已跳脫傳統麵包店的格局,桃紅明亮的設計,讓店面顯得時尚活潑,年輕人愉悅的走進店裡,細細挑選剛出爐的麵包,或是買盒美味可口的伴手禮送人。信義線捷運通車後,看好永康國際商圈的知名度,一之軒選擇進駐,「後來證明租對了,永康店的成績每年成長,我們的牛軋餅成為韓國人來台必買的伴手禮,有很多韓國人拿著地圖來到信義店,在門口指著:『就是這家』,進來後十盒、二十盒的買。現在韓國也要我們過去開店,是永康商圈造就這個成果。」
「牛軋餅成為繼麻糬、桂圓蛋糕、綠豆冰糕後的再一個高峰。我們自己本身研發的努力也不能否定,來到永康商圈,更受到國外消費者的青睞,加上網路、臉書的曝光,帶來了好成績。」他說,現在永康街的巷子,不少店家也在賣牛軋餅。一之軒帶動了牛軋餅的人氣,成為台灣知名伴手禮。目前,一之軒在全台有十六家門市,每年都有十五%的成長。能有這樣的成績,是多年來廖明堅在商場匐匍顛簸的成果。
生死關頭轉念創業
原本,他是個超級業務員,退伍後在歌林家電當業務主任,常在中南部跑,業績是全國前三名。是長官期待的明日之星,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他狠心離開,幸運大難不死,撿回一條命,新婚甫三個月,岳父誠懇提醒:你還正值年輕黃金期,為何不自己創業。
於是提出辭呈,準備創業。做什麼,他沒想法,正好統一麵包(統一超商前身)在找加盟主,那是新型態的麵包店加雜貨店,想創業的他思忖:民以食為天,這說不定這是個好生意,「加盟後我在師大路租了一間店,一切從零開始。」他說第一年日子過得極為艱辛,帶著太太和剛出生的大女兒,就睡在店後方防火巷的小小空間,底下是化糞池,「在上面蓋個鐵皮屋、放張床,將它當成房間,晚上會聞到化糞池裡傳來的陣陣臭味,臭到睡覺要用毛巾掩起鼻子,睡到半夜不小心還會碰到爬來爬去的蟑螂。」
在臭氣熏天、狹小、稱不上是房間的地方睡了一年,廖明堅覺得這也不是辦法,存了點錢才去買間房子住。兩夫妻將店慢慢經營起來,初始有不少客人上門,「他們有新鮮感,麵包用袋子裝起來,好像很時尚,但它的口感不好,也沒有香味,慢慢生意就變差了。」不會做麵包的他著急著想挽回客人,第二年就轉型向麵包店批貨來賣,「我是南投小孩,來到台北也沒人脈,一間間慢慢的去找,後來找到信義路上一間蛋糕店,老闆做的麵包很好吃,我誠懇的說服他讓我賣他的麵包,老闆答應了,但前提是他堅持我要自己去載貨。」
他買了一輛中古發財車,每天早中晚三趟,到信義路載著剛出爐的麵包回店內銷售,為了讓麵包到店內還是熱的,所以麵包一出爐就馬上開車去載,他在來回路上快速奔馳,有一次為了趕時間,車子開得很快,在急轉彎時,一手開車一手壓著裝著麵包鐵盤,沒想到破車出了狀況,「急轉彎後門自行打開了,鐵盤和麵包全都甩出去,整條師大路都是鐵盤和麵包。」他形容當時的狀況真的很糗,停下車來,在馬路上撿起一個個發燙的麵包,路旁見狀的師大學生也好心幫忙,「那時候不敢哭,眼中不知是雨水還是淚水,心想我只有這樣嗎?每天要去別人的店裡載麵包回來賣,一直靠別人嗎?」他痛定思痛,要找師傅在店裡做麵包。
那間店很小,後方不能更動,只好在前方設一個小型麵包工廠,讓師傅在那裡烤麵包、做蛋糕。他用透明的玻璃隔著,走過去的人都能清楚看到製作過程,他笑道:「那時麵包敢現場做給人家看的,只有一之軒,老師、學生、客人都很肯定,因為我敢公開、敢把過程讓人家看。」然而,這一切都是順勢而為所造就出來的,一九八三年麵包店生意非常火紅。「我注意行銷,自己顧店,又愛聽西洋歌曲,什麼人進來喜歡聽什麼音樂,我都知道。教授喜歡聽古典音樂,我就轉到古典音樂;學生喜歡搖滾樂,我就放,學生邊拿麵包,還邊跟著跳;有些教授不喜歡音樂,覺得那是噪音,我就把它關掉。」一之軒在師大路開始發跡。
一九八八年,麵包店對面的餐廳要頂讓,不忍師傅每天吃外食,他頂下餐廳經營,「讓他們吃得更好,有麵包店、餐廳。」後來,師大的學生餐廳「文薈廳」要出租,他想租下來經營,「競標那天,我把師傅帶去,一一介紹班底。」展現誠意,他順利得標。
失敗中體悟管理之道
「頂下文薈廳是轉捩點,我慢慢有一點經營概念,經營這麼大的團隊,裡面有餐廳、有咖啡廳、有一間福利中心。」想將事業做大的他,那幾年持續展店,在一九九三年最巔峰的時候,有十三家分店,兩家泡沫紅茶店、兩家餐廳、一間中央工廠,雖然有很大的野心,但營運管理及業續無法跟上,故遭逢人生第一次慘痛挫敗。一九九五年財務周轉不靈,他每天跑三點半,過著四處向人調錢的生活,痛定思痛,他決定賣掉工廠、餐廳,只剩下三間店。一切從頭開始。他反省:「那時的我只想做大,沒有想要做好,也未能顧好產品品質、做好門市服務。以前自己看店時經營沒問題,開了很多店後,必須將理念傳達給店長、店員、同事,要有整套的教育訓練制度,我在管理上出了很大的問題。」
現在的他,坐在總部辦公室,說起過往,由衷的感謝太太,「我們把房子賣掉,向人家租房子,從零開始,她沒有半句怨言,只有默默鼓勵、加油。」此時,他才深刻體悟,公司要有文化。於是,開始進修、聽演講,更加明瞭公司文化就像是人要有靈魂後,開始擬訂一之軒的公司理念、營運宗旨、公司信念……「我痛定思痛的努力朝公司理念和信條經營,並真正明白要做好管理,才能成就事業。」
廖明堅慶幸歸零的時候自己還很年輕,所以,他一再說「少年失敗,不算失敗,老年失敗才是失敗」,因為沒辦法再站起來、向前衝,「四十四歲的我,還年輕力壯,很多理念是那時候體悟到的,包括要先對員工好,他們才會對客人好。那時候的主流是『客人至上』,現在是E世代,自我中心,員工會先問你給我什麼,不會先問我給你什麼。」隨著社會時代的改變,他改變自己的觀念,「要先照顧好同仁,才能夠照顧好消費者,才會講到社會責任,社會責任必須要跟消費者結合起來,得到他們的認同。開一間店也要對社區有幫助,社區需要你,如果只是想要賺錢,把經營企業當成是自己的提款機,不知道回饋,就要檢討了。」從失敗中檢討原因,慢慢思索如何改變,並運用在公司的日常裡,成為堅實的信條。現在一之軒的公司理念有四點:
一、提供美好的服務與不斷創新的產品,提升烘焙水準與文化,營造一之軒成為一家讓顧客感動與傳頌的企業。
二、所有來到一之軒的顧客都是我們的好朋友,讓朋友享受到優質美味的食品,感到快樂是我們的首要之任務。
三、提供同仁穩定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實現自我的機會,並不斷提升全體同仁物質與精神兩方面之幸福,讓同仁在工作中獲得快樂與成長。
四、發展一之軒成為具有烘焙專業之連鎖食品產業,並對人類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做出貢獻。
他更發現企業若要成長,必須做到「快樂、利他、分享」,這六個字已經成為公司文化。自一九九七年開始,一之軒開始落實企業文化,除了幫助同仁、訓練同仁,也幫助上游廠商之成長,更兼顧商圈之發展。過去,一之軒開店時會選擇有麵包店的區域,「有一次我在展店時,兩家麵包店就在隔壁,兩三年後他們的店相繼收了起來。我檢討是不是因為我們開店後,讓他們關門,若是兩家店的老闆和師傅都因為我沒有飯吃,那時候下定決定,以後開店,只要旁邊有麵包店的,我就不開。道義、天理要做在先,不要想到利己,而是利人。」他徹底實行這個信條。(但打團隊戰的連鎖體系除外)
重新出發後,他思考傳統麵包店的優缺點,「台灣有很多像我們這樣從單店出來的,一天進客數這麼多,都只是在買麵包、蛋糕,難道沒辦法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嗎?」於是他請師傅開始研發、推出一之軒麻糬,成為店內明星商品,現在每天至少賣出一萬顆。接著又搭上週休二日旅遊風氣,找出台灣人喜歡且熟悉的糕點,開發桂圓蛋糕和綠豆冰糕,成為明星伴手禮,「十幾年前我們就開始鑽研伴手禮,不斷的參加比賽,得到《聯合報》桂圓蛋糕、綠豆冰糕的評比冠軍,讓品牌能夠不斷的曝光,師傅不斷得獎,提升知名度。」
利人利己的成功心法
大女兒廖珮綺畢業後,也進入公司上班,在她的建議下,跨入客製化喜餅市場,他說:「女兒幫了我很多的忙。」二○一二年,啟動店面轉型,重新裝潢後的設計以桃紅為主,空間明亮、時尚。經營上則以伴手禮為主,一之軒展店以人潮眾多、三角窗、捷運口、知名商圈為主,「有代表性的商圈,如永康商圈、師大商圈、公館商圈,都要進駐,目前在第一航廈也有店,從選址可以看出我們的店租都不便宜,所以我們始終戰戰兢兢、薄利多銷,穩健務實的經營,因為策略成功,我們有推伴手禮。現在麵包占營業的四成,它是帶路的民生必需品,用他們來創造其他六成業績的更多價值。」
「我很認同李嘉誠的六分哲學,我一直認為本土經濟是庶民經濟,價格不能賣貴,要賣便宜,人家賺八分,我賺六分就可以,譬如一個麵包,客人認為有三十元的價值,我們賣二十八就好,讓人家覺得物超所值。」在市場上,一之軒的產品以「物超所值、高貴不貴」為核心,但是服務卻不能減分,內部不斷教育訓練,提升服務的品質,致力於打造品牌形象,為了先求市佔率再求利潤率,必須先創造規模經濟,開始加強、塑造一之軒的形象。二○一三年二月,赴永康商圈開店,大大拓展品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他說那時知道永康商圈在理事長的經營下越來越有名,一之軒要發展,就要在有名的商圈立足,「這裡有很大的潛力,人潮也越來越多,並朝國際化去經營,和我們未來的目標一致。」他租了一間像口袋的黃金店面。在店長認真經營下,每年有五○%以上的成長幅度,「永康店是所有店面成長率最高的,理事長很認真經營商圈,我們也很認真在經營門市。」
為了讓客人覺得一之軒是有親和力的,進入永康商圈後行銷的第一步是提供試吃和喝茶,讓客人了解公司的產品;第二是配合商圈活動;第三是和在地企業公司聯絡。一之軒店長說明:「商圈附近有金華國中、金華國小、新生國小,以及補習班、工業局等,洽談成為特約商品,來店消費可打九折。」在觀光客部分,來這裡旅遊的客人都較年輕,「他們很愛拍照,我向公司提出將產品變成有趣的道具,如牛軋餅、蛋塔看板等,提供客人拍照、留做紀念。」為提升員工語文能力,公司每週都有外文教學,門市經營方針也吸引不少會英文、日文、韓文的員工,「有一位對韓文有興趣,因拍照緣故,和韓國客人交朋友,讓她在工作上得到成就感。」
目前門市營運管理,新品研發都由太太(現在的副董)負責督導;品牌形象則由大女兒(總經理特助)負責,一家人全心投入,加上所有主管同心協力,一之軒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然而在千變萬化的服務業,廖明堅時時有很強的危機意識。他說老店最怕「三老」:產品老化、品牌老化、人員老化。「每天我和公司主管都在開會檢討要怎麼應變,因為在服務業,始終存在很大的競爭,要不斷翻新。很多同仁跟我三十年,他們守成有餘,但創新不足,是前進很大的阻礙,故在二○一五年延請劉慕孝小姐擔任品牌暨營運副總經理,二○一六年另聘請一位品牌總監加入營運行列。去年底又聘請訓練經理進入公司負責規劃全體同仁之教育訓練,帶動公司同仁之變革。」
為了以身作則,他在名片上印著的頭銜不是「董事長」而是「總學習長」,他聲明:「這不是沽名釣譽,到現在我都還很戰戰兢兢的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我進步,員工要和我一起進步,就像高鐵和台鐵,高鐵為何比較快,台鐵比較慢,因高鐵是同步動,台鐵只有火車頭動。我們要像高鐵,大家一起學習,我是總學習長,但不是只有我在學,全體公司同仁要一起學習成長。」
曾經失敗,他深刻明白今天的競爭力,不代表明天有競爭力,一見面時,廖明堅就直言:「我不會做麵包和蛋糕,只會做人和經營生意。」他本著務實經營的心,擦亮一之軒品牌。一路走來,他說自己的經營理念如同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提倡的「敬天愛人、利他行善、時刻感恩」,以及《當和尚遇到鑽石》的利人精神,幫助別人成功,我就更成功。在商場上,他也印證了《金剛經》裡的無我:「不是以我為中心,而是以別人為中心,利他就利己。幫助別人成功,自己就更成功。我幫助我的同仁成功,幫助消費者、廠商成功,更不斷盡力去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慢慢的就會形成一股善的循環,印證了: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曾失敗、摔過、跌過的他表示:「我知道那個痛,希望每位員工都能在這個平臺裡安身立命,追求自己夢想的實現我就很高興了。所以現在主要的職責是讓每位員工能夠幸福工作、快樂成長。我們是幸福烘焙、烘焙幸福企業,如同我取名『一之軒』,一是原點,是善的原點,希望能一燈照隅,萬燈照里。」他進一步解釋:「一是所有數字的起頭,做什麼事莫忘初衷,永保創業時的鬥志與精神;二要追求卓越;三穩扎穩打,一步一腳印。」一之軒在他的努力經營下,帶給家人、員工、客人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本文摘自圓神出版社《放哲學:理事長和永康商圈永不妥協的致勝祕訣》
【更多內容請上圓神出版。書是活的粉絲專頁,或圓神書活網;本文由圓神出版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