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家柔/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鄭文燦8日上午前往復興區羅浮里,出席「樂信·瓦旦紀念公園落成典禮」,鄭市長表示,樂信·瓦旦是一位原住民族先知,也是泰雅族的英雄,一生充滿壯烈、悲情及奮起的史詩,從日治時代到戰後,為改善族人生活、提倡原住民族權利而努力,他所提倡的理念,也是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的縮影;站在樂信·瓦旦紀念公園的瞭望台,可瞭望大豹社祖居地以及樂信·瓦旦的紀念銅像,讓大家了解樂信·瓦旦一生事蹟,而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應從了解歷史真相做起,成立紀念公園不僅是轉型正義的重要里程碑,也讓更多國人了解原住民族權利保障的重要性。
鄭文燦說,樂信·瓦旦家族的五代故事要從他的父親說起,他父親瓦旦·燮促是前山的總頭目,也是大豹社的領導者,在清朝時期領導族人抵抗屯墾而受到鎮壓;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日軍從三峽進入大溪及角板山等地區進行山地開發,當時瓦旦·燮促領導約3,000位族人抵抗,最後仍無法抵擋日本現代化軍隊,家族成員壯烈犧牲,最後剩下約30位,在1907年於角板山被迫與日軍妥協。
當時日本透過培養樂信·瓦旦,作為補償及懷柔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將樂信·瓦旦作為人質加以控制。樂信·瓦旦從蕃童教育所一路讀到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成為原住民族籍的第一位公醫,其後到高崗及角板山等地區擔任公醫;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灣,樂信·瓦旦擔任第一屆省參議員,漢名為「林瑞昌」,成為第一位原住民族的知識分子、醫生以及政治領袖。
鄭市長表示,樂信·瓦旦是一位原住民族先知,也是泰雅族的英雄,一生充滿壯烈、悲情及奮起的史詩。
鄭文燦表示,樂信·瓦旦在省參議會提案,諸如大豹社復歸運動,他也提出原鄉自治,將30個山地行政地區成立「山地行政管理局」等;但這些主張,在1952年,被國民政府列為涉入「高砂族自治會」,遭「高山族匪諜案」加以逮捕,同案還包括了高一生、湯守仁等人,於1954年未經審判遭到槍決。
樂信·瓦旦家族歷史是原住民族的歷史縮影,如同小說《百年孤寂》中所寫,每一代承擔著不同的苦難。從抗清、抗日、反對國民政府的政策、一直到白色恐怖的鎮壓,直至今日台灣走向民主,大家逐漸落實原住民族的基本權利及原住民族自治的精神,因此,紀念樂信·瓦旦深具特別意義。
鄭文燦指出,樂信·瓦旦公園設置可以瞭望大豹社祖居地的瞭望台,這不僅代表對歷史的追思及對先知的敬意,也期盼未來能成為原住民族教育的景點,讓大家更了解包括泰雅族等原住民族部落歷史及文化。
樂信·瓦旦家族歷史是原住民族的歷史縮影,如同小說《百年孤寂》中所寫,每一代承擔著不同的苦難。
他1985年進入台灣大學,當時台大發起「高山青運動」,訴諸三大訴求。第一、「原住民正名」,當時仍稱原住民族為山胞,其後改成原住民族,並推動姓名條例及正名運動;第二、「還我土地」,要歸還原住民族受到侵占的土地,實現部落土地正義;第三、「打破吳鳳神話」,還原原住民族主體歷史,這些訴求在其後30年間已逐一實現。未來在實現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上,要落實對原鄉的公共服務,包括通訊、網路及交通等方面都能暢通,智慧城市也能進入原鄉,讓包括旅遊、教育、醫療及產業利用網路通訊更為提升,讓政府的服務及於原鄉。
鄭文燦提到,去(105)年市府出版「泰雅先知—樂信·瓦旦」紀錄片,今(106)年成立「樂信·瓦旦紀念公園」,讓國人追思原住民族先知、泰雅英雄,了解原住民族在台灣歷史上面對許多斷層,也承擔許多苦難。市府在復興區推動「防救災共構共站行動通訊平台」,實現通訊正義;目前位於大溪區的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正舉辦「覺醒:台灣原住民族權利運動特展」,展現這塊土地走過的歷史。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夷將‧拔路兒(Icyang Parod)表示,歷經12年,《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終於通過,建立族語權利保障的新里程碑。落實《原住民族基本法》是推動轉型正義非常重要的部分,期盼「原基法推動會」成為彼此意見交流、形成共識的平台,讓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的實現能跨出重要的一大步,使台灣真正成為一個重視歷史、尊重不同族群、欣賞不同文化的成熟民主國家。
鄭市長表示,樂信·瓦旦為改善族人生活、提倡原住民族權利而努力。
原民局長林日龍表示,市府在今年原住民族日系列活動中舉辦「樂信·瓦旦紀念公園」落成啟用典禮,包括涼亭及瞭望台等設施,作為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重大里程碑。該公園位於小烏來溫泉特定區,將串連包括天空步道及其他觀光亮點,展現泰雅族人好客的文化,提供遊客休憩的據點,推動復興區的觀光升級。
包括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夷將·拔路兒(Icyang Parod)、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主任委員詹婷怡、立法委員Kolas Yotaka、趙正宇、桃園市議員林志強、蘇志強、楊進福、陳瑛、李柏坊、市府原民局長林日龍、新聞處長張惇涵、觀旅局長楊勝評、文化局長莊秀美、青年局長陳家濬、復興區長曾志湘、復興區民代表會主席林沛筠均出席活動。
樂信·瓦旦紀念公園落成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