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花錢讓嬰幼兒上腦力潛能開發課程?

到底要不要花錢讓嬰幼兒上腦力潛能開發課程?

成長百科 / New Life 2017-09-12 11:24

 

(圖片來源)

 

神經科學家與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嬰兒出生後的大腦神經元數量隨著時間成長而大不相同,在出生後三年神經元數目成長達到高峰,神經元之間也彼此互相連結,形成綿密網絡。腦部發展主要在於腦內神經網絡的連結,進而有效控制肢體動作,

 

大部分人都聽過:「左右腦大不同,左腦負責邏輯、理性和分析的工作,而創意、藝術或情緒是右腦占主導地位」,【左腦、右腦各司其職二分法】的觀念,讓市面上各種刺激左腦或右腦的潛能開發教材琳瑯滿目,很多家長花費大筆金錢希望孩子的起跑點不落後他人,但這麼做真的能對孩子有所幫助嗎?

 

兩個半腦要合作,不可能單獨開發右腦或左腦

 

常聽到有人說左腦優勢或右腦優勢,或說左側腦或右側腦在做些什麼事情,或者孩子多聽音樂促進右腦開發,其實是不正確定的。大腦是很有彈性的,多工處理訊息。

 

真實狀況是,大腦左右兩個腦半球之間是以胼胝體(corpuscallosum)相連的,左右半腦之間的訊息,必須也自然會經過胼胝體相互傳遞與溝通,因此,來自左側的訊息會傳到右腦,來自右側的訊息會傳到左腦。

 

腦神經研究學者葛佛瑞,音樂家的腦部有好幾個區域比正常人發達,其中之一是:小腦,小腦只占大腦體積的10%,但這個小空間裡擠進的腦細胞超出整個腦部其餘的部分,小腦的運作比其他大腦更努力、更快速,協調體內幾千條肌肉纖維的動作,當需要在更短時間內同時運作多項動作,則小腦要愈大愈好。

 

音樂家的腦部比常人發達的另一個區域是:胼胝體,也就是連結左右腦的帶狀組織,這是鋼琴演奏者身上的重要器官,鋼琴家必須精確地讓左右兩邊的身體同時運動,每一邊身體都由半個腦部管理,因此左右腦必須合作無間。胼胝體愈大包含的神經纖維就愈多,會有更多訊息在兩邊傳遞,加速溝通。

 

大腦的各區域功能,是慢慢發展成熟的。大腦神經元的運作,需要大腦非常多的區塊整合,因此我們看似寶寶一個動作的表現,也代表一個神經網路整體的聯合工作。

 

各種感官在活動過程得到刺激、大腦的神經突觸能大量連結與生長,當大腦得到許多感覺後,會進行整理並適當調節感覺訊息,此過程即為「感覺統合」一部分。

(圖片來源)

 

嬰幼兒必須累積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可預期經驗」

 

1970年,洛杉磯發現了一名13歲的小女孩吉妮,他從出生開始,就被父母關在昏暗的小房間裡,並且綁在附有便器的椅子上。出生後他沒有接觸過爸爸媽媽以外的任何人,被不見天日的束綁在一張椅子上過了13年。他被發現的時候無法言語、無法控制大小便、甚至無法自己站立或行走。他的智力大概只有18個月左右。

 

吉尼被救出來後,專家們努力想要幫助吉妮學習,儘管再怎麼努力,有些事情吉妮永遠都學不會,原因只在於他錯過了大腦發展的黃金時期,大腦運作某些功能的區域,已經被永遠的關閉了!

 

吉尼的故事,除了說明下段文章會提到的嬰幼兒時期腦部發展「不使用就失去」(useitorloseit)的原則之外,更說明了累積「可預期經驗」對腦部發展的重要性。

 

「可預期經驗」是由科學家葛林(William T. Greenough)所提出,指的是:孩子在每日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經驗,包括嬰幼兒的食、衣、住、行,每天與外界的人、事、物互動等等。每個孩子的大腦發展,都仰賴這些基本且平凡的每日活動,而大腦也預期能得到這些外在經驗的刺激。

 

換句話說,嬰幼兒的大腦並不特別需要各種新式的幼兒教學玩具和教學方法,才能啟動和完成腦部基本功能的發展。嬰幼兒有正常穩定的生活作息,平日吃好、睡好,與家人自然關愛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大腦就能逐步正常發展,發揮基本的功能。

 

很多家長擔憂嬰幼兒容易被外界感染生病,幾乎不帶嬰幼兒出門,似乎又限制了孩子與外界互動的機會。建議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對孩子的瞭解,在每日穩定的生活作息中加入一些「自然可預期」的活動,例如,每天帶孩子到市場和公園走走、逛街、帶著孩子去拜訪朋友等等,都是嬰幼兒生活中自然可預期的經驗。

(圖片來源)

 

大腦突觸切斷的時機有兩次,第一次在三歲,第二次則在青春期。

 

嬰幼兒時期的腦部發展有「不使用就失去」(useitorloseit)的原則,

神經科學家與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嬰兒出生後的大腦神經元數量隨著時間成長而大不相同,在出生後三年神經元數目成長達到高峰,神經元之間也彼此互相連結,形成綿密網絡,之後會經過神經元修剪期(pruning),沒有使用的神經連結會消失。

 

許多的科學實驗證明兒童大腦的可塑性相當高,適當的介入及刺激,絕對可以促進兒童的大腦發育成熟,並提升學習效率。

 

「我們的大腦就是來演化對新奇的東西起反應的,如果要充分感受到自己活著,就必須不斷地學習,」這是《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作者多吉醫師(NormanDoidge)的忠告。

 

在腦科學定義裡,學習並非發生在固定的時間、場所或限於某些知識。當神經元受到刺激而連結重組,形成新的迴路使行為發生變化,就是學習。

 

讓孩子多些環境刺激來滿足心智與大腦的發展,絕對是好事,但要從教材去分刺激到哪一邊的小腦袋,並不是正確的觀念,因為孩子不管在哪個階段,要學習一件新事物,時時刻刻都在用兩邊的腦!

 

大腦的整體表現優劣,代表著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文化刺激、生理和心理發展整合的結果;人類嬰幼兒時期的感覺動作遊戲、語言表現、親子依附關係、體適能等,都影響其未來的學習與發展。

 

人終其一生都需要學習,只有學習中的大腦才會隨著時間及環境的刺激而不斷重塑,發展成更優秀的個體。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EricKandel研究發現,大腦神經元會受到環境的刺激而釋放出更多的神經傳導物質,這些物質幫助製造新的蛋白質以增加突觸的連結,進而改變大腦網路。因此,對於正在快速發展的大腦來說,豐富多元的遊戲及學習,便是啟動大腦高效運作的鑰匙。

 

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

 

近代科學家發現腦內的化學傳導物質,和建立神經細胞迴路密切相關。有些傳導物質能活化或抑制神經細胞,有些則能促進腦內特定的生化反應,加快學習的速度。化學傳導物質是否平衡,會影響學習的速度、記憶的穩固。

 

國際科學實驗已證明,當達成目標時,帶來快樂感覺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會大量分泌,令人感覺欣喜莫名,同時也讓達成目標那個行為的神經迴路連結得更緊。

 

研究證實,進行某項任務,經過嘗試錯誤終於成功,多巴胺會釋放大量快感,得到成就感後,就會強化達成該行為的神經迴路,就會驅使增強再次嘗試、重複該行為的動機,就達成經驗的深化,和學習的進步。

 

認為如腦神經細胞數量的多寡絕對影響孩子腦力發育,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需要開發的是神經與神經之間的連結,而不是去看你腦細胞的數量。基本上,人類大腦中每一個神經細胞和其他神經細胞之間,約有一千個以上的連結。所以,愈多環境刺激的大腦,在學習上的連結也就愈強壯,促使孩子產生反應快、記憶深、專注長,以及充滿豐富創造思考力的表現。

 

※延伸閱讀※

 

幼兒時期母親的關愛,是孩子大腦開發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力量。

 

 家有好奇寶寶-家長請善待呵護幼兒的好奇探索心

 

模仿天才-幼兒時期的小大人樣是學習社會化的過程

家長們~今天帶孩子運動了嗎?每天最少要陪孩子運動60分鐘喔!

 親愛的孩子~學習過程,就該犯錯呀!接受錯誤、勇敢嘗試、快樂學習!

 

 

 

 

懷孕 生產 育兒 健康 豐富資訊都在
成長百科www.newlife101.com.tw

 

 

 

 

 

★有任何Q&A問題都可以提出喔! 

 

 https://goo.gl/forms/YdcyQBmPJdMWUFBa2

 

 

 

 

 

★歡迎到成長百科FB粉絲專頁按讚

 

  https://www.facebook.com/newlife101tw/

 

 

熱門文章
影/15:45地牛翻身!清水大山直擊駭人走山 土石伴煙塵滾落民眾尖叫
影/15:45地牛翻身!清水大山直擊駭人走山 土石伴煙塵滾落民眾尖叫

中天新聞

台南濟公活佛預言「地龍翻身」!農曆5至9月恐有強震 民俗專家:不如注重防災意識
台南濟公活佛預言「地龍翻身」!農曆5至9月恐有強震 民俗專家:不如注重防災意識

中天新聞

連3震!震央「恐往北跑」 氣象署:不排除5.5以上餘震
連3震!震央「恐往北跑」 氣象署:不排除5.5以上餘震

中廣新聞

61
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