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溝通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種人際應對似乎給人負面印象,但其「配合對方、以對方為主來改變說話方式」的精神,十分適用在與特殊孩子的溝通上。
【對策】配合孩子的狀態來說話
家長可善加利用和目的一致的語句、給予選擇、近期利益、說自己的故事這幾種方法,來引導孩子。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家長可善加利用說自己的故事這幾種方法,來引導孩子。
【做法】
- 說和目的一致的語句
當家長回應孩子時,注意不要用貶損或威脅的語句,這和我們的目的不一致。以小威被路人撞而打人事件為例,通常家長會用下面的句型回應:
貶損句型:手插腰、皺眉、瞪眼看著孩子說:「你又來了!每次都這樣亂打人,到底要我說幾次,才可以不打人?你這個壞孩子!丟我的臉!」
【家長經常對孩子表達不認同、否定、鄙視,久而久之,他就會變得很沮喪、自卑及沒自信。】
威脅句型:瞇著眼、手指孩子、以低沉口吻說:「你再打人就一個月不給你零食吃!」
【即使語氣沒有很強烈,但家長仍在表達否定孩子、不接納孩子。貶損和威脅句型都是在否定孩子。】
反應句型:大聲尖叫:「不可以打人!」
【這完全反應家長自己的情緒,絲毫沒顧慮到孩子的觀點。家長最易講出這個句型。】
下面兩種是有助於溝通和教養的正面句型:
教育句型:用平穩語氣說:「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對的,我們一起跟對方說對不起。」
【明白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並示範教他該如何處世。】
處理句型:以輕鬆平緩堅定的語氣說:「你是不是好氣別人撞你,來,我們一起深呼吸。」【對輕度的孩子】
「小威好生氣,來,我們深呼吸。」【對中度的孩子】
「好氣,來,深呼吸。」【對重度的孩子】
【處理句型的目的是在解決問題。安全是最高指導原則,用意在緩和當下劍拔弩張的狀況,不讓孩子的情緒一直飆升上去。】
貶損、威脅句型會打壓孩子的自信,反應句型對解決孩子問題行為也沒幫助。但教育句型可引導孩子提升處事能力,處理句型則可遏止孩子高漲的情緒繼續飆升。所以當家長在面對孩子脫序行為時,必須保持清明,理智地設定出當下期待的目的,然後說出符合目標的回應句型,才可順利解除危機。
也許,小威媽媽會問:「一看到孩子又打人,就想馬上制止他,根本沒時間思考要用哪種句型!」
沒錯,這是一般人的反應。但身為特殊孩子的家長,為了要好好陪伴並引導孩子被社會接納,勢必要學習進階版的養育技巧。這種超級理性的應對手法,本來就不是一般人的慣用模式,父母們得有意識地刻意突破慣性來學習,還得加上不斷的練習直到成為反射動作為止。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貶損、威脅句型會打壓孩子的自信,反應句型對解決孩子問題行為也沒幫助。但教育句型可引導孩子提升處事能力,處理句型則可遏止孩子高漲的情緒繼續飆升。
-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當人擁有選擇權時,配合對方的意願會增強,這是人性,特殊孩子也不例外。家長會擔心孩子無法做出正確判斷,這很正常,但還是要給他們選擇的自由。該怎麼做?父母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範圍,讓他在這裡頭去選擇。
家長們可以從小地方開始練習。先給孩子兩個以上的選項,譬如:問他要先吃肉、先吃菜,還是先喝湯?先洗澡、先遊戲,還是先吃飯?換句話說,就是提供事先過濾、可控制且孩子做得到的選擇題,而非開放式的問答題,如過年要到哪個國家度假,這對特殊孩子來說範圍太大了,以他的認知能力根本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親子間的信任也是促成孩子聽話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長須信守承諾,說到做到。如果是孩子沒得選的事物,就不要去問他意願。例如問他:「今天要不要上學?」他說:「不要!」家長本能回說:「學生怎麼可以不上學?」如此一來,孩子會覺得父母在耍他,說不要上學還是得去,那幹嘛還要問他,這一切都是假的。這行為簡直是父母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只會耗損親子間愛的存款,建立不信任的關係。
所以父母要先想清楚:「真的可以接受他的拒絕嗎?」如果不能就不要問,直接下指令,才不會使孩子混淆。家長也可先同理他,說:「我知道你不想上學,但學生一定要上學,你想休息五分鐘或十分鐘再去學校呢?」這個問句中,上學這件事沒有商量餘地,但孩子可以選擇緩衝的休息時間。
- 近期利益
對較沒耐心的特殊孩子來說,他寧可選擇眼前馬上可吃到的一小塊雞肉,也不要一個月後才能得到的整隻雞。所以我們得順著他的特質來引導。如果家長想用增強法來讓孩子聽從指令,那麼獎賞兌現的時間就不可以太久。
此外,指令須圍繞孩子自身的好處,這樣他才會「有感」,進而啟動配合的意願。在眼前利益的強烈驅策下,他會乖乖合作,這招用在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的孩子身上非常有效。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對較沒耐心的特殊孩子來說,如果家長想用增強法來讓孩子聽從指令,那麼獎賞兌現的時間就不可以太久。
- 說你的故事
以前和孩子閒聊時,經常發生一個令我很頭痛的狀況:當他告訴我學校發生的事時, 明明我只是在表述自己的觀點(和他的觀點不同),但兒子竟懷疑我在指責他,對我亂發脾氣,無論我怎麼解釋都沒有用,最後鬧得不歡而散。為此我困擾很久,後來終於搞懂: 特殊孩子因為過往有太多被責罵的經驗,所以傾向用負面角度來解讀眼前的人事物。這就像長期被凌虐的流浪狗,看到陌生人對他伸出手,一律解讀為又要被打而立刻逃開。明瞭孩子有這樣的防衛心態後,當我想要教導他某個觀念時,會改以自己為主角,向他解釋我做這個決定時的來龍去脈及考量,讓兒子在輕鬆安全的情境下,把我的觀點聽進去。
本文摘自心靈工坊《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的情緒共舞》。
【更多資訊請上《心靈工坊》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