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的餐桌上,總少不了象徵喜慶的海鮮料理。可是,當人們正大快朵頤的時候,大家知道自己吃的海鮮是怎麼來的嗎?坊間有許多魚目混珠、以假亂真的魚貨,我們該如何分辨它們的種類與真假?野生的鮮魚一定比養殖的好嗎?現在就讓TVBS《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帶著大家了解如何挑選海鮮的訣竅和重點,以及怎麼分辨種種網路謠言。
鱈魚冒牌貨好多,真假鱈魚如何分辨?
坊間常有人用油魚、鰈魚來混充鱈魚,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員廖運志表示,市面上最常吃的鱈魚(又稱為扁鱈)其實是大比目魚,部分產自格陵蘭的族群已經被過度捕撈了;而價格較高的圓鱈(又稱美露鱈、智利海鱸或南極鱈魚)也不是真正的鱈魚,而是棲息深海、生長速度較慢的巴塔哥尼亞齒魚,這些棲息於深海的魚類因為生長速度慢、成熟年齡較晚,因此資源恢復不易。而真正的鱈魚因過度捕撈,雖然已經過20年的修復期,但仍無法恢復到過往的盛況。目前台灣市場有流通,包含大西洋鱈、大頭鱈、格陵蘭鱈、黃線狹鱈、黑線鱈、青鱈、綠青鱈、北太平洋無鬚鱈、藍尖尾無鬚鱈及長鰭鱈等屬「鱈形目」的魚種才能標示為「鱈魚」。從外觀分辨扁鱈和鱈魚比較容易,扁鱈切片比較尖長,圓鱈和鱈魚比較圓。
多利魚、巴沙魚、鯰魚、魴魚,這些名字在市場上好像混用得很嚴重?這些魚有何不同?
2015年時,食藥署查獲12家業者以低價鯰魚混充高價魴魚,在市面上以「多利魚」名稱販售,之後鯰魚改名為「巴沙魚」販售,但仍有業者以「多利魚」、「國宴魚」魚目混珠來販售。越南鯰魚是抗污性極強的魚種,在污染嚴重的海域中也能生存,也能適應高密度養殖,成為養殖業新興的強勢魚種,當初被台灣養殖業以”飼料”名義進口用來養殖石斑魚。因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建議消費者,還是要買有完整產銷履歷的水產品才安全。
對養殖水產的迷思:吳郭魚是吃豬糞長大的?
野生、養殖在營養上各有不同的優點,然而國人對養殖水產還是存在迷思,以國內養殖最大宗的吳郭魚為例,還有不少人以為吳郭魚都是吃豬糞長大的,針對這個問題,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員廖運志解釋,吳郭魚其實是吃植物性餌料的永續海鮮,是海鮮指南中建議食用的魚種。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則表示,台灣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