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的夢中情人》是我這兩年多來看過最感動的電影,這個比較是從單純的情緒得到結論。這兩年來,看電影即使有感動,我頂多就是到眼眶泛淚的酸澀,但是《阿嬤的夢中情人》卻直接攻破最後一道防線,讓眼淚流下;我甚至必須要讓自己的情緒抽離,才不至於讓後面的一對夫妻看到我顫抖的背影。
這部電影的卡司其實很不吸引人,兩位主角藍正龍跟安心亞,給觀眾的印象都是演技不佳;兩位導演,一個是被我歸類為藝術派的蕭力修,另一個是拍的片都被觀眾視為爛片的北村豐晴。
只是《阿嬤的夢中情人》卻有著超乎我想像的能量,這部電影是那麼的吸引人,甚至是在觀賞完畢之後,還能讓我不斷的回想起電影的片段。
電影的感動,來自於那一份懷舊感
《阿嬤的夢中情人》以曾經風靡台灣的台語片為背景;說到台語片,我陌生又熟悉。台語片衰退的那個年代,我還沒出生,從小聽我媽說起的電影明星,也早已經是秦漢、林青霞。開啟我對台語片的認識,是一次九份之旅,朋友買下的《大俠梅花鹿》火柴盒。進一步認識台語片,則是在高雄市電影館,從那琳琅滿目的懷舊電影海報中拼湊一些軌跡;真要說讓我感受到台語片獨特風格的,絕對是過去一連串在網路瘋傳的「台語電影文物展」系列影片:台語電影文物展-文藝篇
像是帶領各世代觀眾回到那也許熟悉、也許陌生的風華北投,電影引用了相當多過去知名的台語片段,像是一種回顧,也彷彿是教材,兼具趣味性的橋段,架構出電影豐富的笑料。只是比起那些片段的歷史回顧,真讓我印象深刻的無非就是廖峻跟澎澎的同台演出,即使我這個年紀也無比熟悉的雙人搭檔重現,就足以勾起孩童時期的無限回憶!
電影的感動,來自於那一份純粹
記得在網路上看過有網友提到:「安心亞的演技其實沒有大家說的那麼好,還是天心演的比較好。」我並不否認這一點,但《阿嬤的夢中情人》真讓我撼動的反而是安心亞那有些生澀卻自然無比的詮釋。
《阿嬤的夢中情人》是一部戲,也是一個生活的寫照。天心在片中相當美,美得一度讓我傻眼,但是她也如同片中那個當家紅星金月鳳(天心飾演),充滿了距離感。片中一段月鳳跟美月(安心亞飾演)的對手戲,天心的表情猙獰,用力的演出讓我印象深刻,但卻也讓我的情緒僅停留於看戲。
反觀安心亞在全片當中彷彿在詮釋自我,完全沒有任何表演元素摻雜在其中的表現,也帶給我相當直接的情緒衝擊。蔣美月這個角色的一顰一笑、每一個皺眉、每一滴眼淚、痛哭糾結的臉孔,都是如此的直接,又直接的如此深刻。
自然的情緒渲染,拉抬起整部片強大的穿透力,一路看下來,觀眾像是跟小婕(李亦捷飾演)一起聽著阿公(龍邵華飾演)說故事,先是感受一群人的笑,接著因為奇生(藍正龍飾演)跟美月的愛與離而感動。與後面的眼淚相比,前面的笑反而顯得刻意,真摯的情感元素絕對是《阿嬤的夢中情人》最大的價值所在。
電影的感動,來自於澎湃的文化能量
真要說《阿嬤的夢中情人》能讓我感動到回味無窮的主因,我想有相當大的原因在於電影透過懷舊文化,讓我看到屬於台灣的新文化能量。
大約是從兩年前開始,我頻繁的看國片,甚至到後來只寫華語片,除了是一個自我的怪癖,我更是想尋找出屬於我們的文化。我從港片跟大陸片當中,試圖尋找華語電影的興衰軌跡;更試圖從國片當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
台灣的國片其實相當可悲,我們對於國產片沒有院線的保護限制,也不像日本會限制外來片的上映時間。我們甚至沾沾自喜,2月27日提前上映的幾部好萊塢片,比起美國還早兩天!當文化不受保護重視的時候,又該如何找出屬於台灣文化的能量?當然,國片有相當多的不成材作品;即使踩了許多雷,我卻還是想繼續這麼做。
《阿嬤的夢中情人》帶給我的感動,是讓我更加肯定自己的決定沒有錯。我們保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而這一個文化,更需要我們去守護,留給未來的台灣。
電影的感動,來自於人生與戲的完美串連
《阿嬤的夢中情人》演繹一段台灣電影幾十年前曾經的風光,電影的劇情也跨越了數十年。從年輕到老,從美月的一句「我陪你啊!」兩人一生相守,直到命運將最珍貴的記憶抽離。
年輕時的分離跟重逢,是電影最大的催淚迴圈;年老時期的精神隔閡,更是一股悠遠而綿延的哀傷。看著老態龍鍾的劉奇生,面對女兒質問自己為什麼要假裝自己是萬寶龍(王柏傑飾演)時,那句「這是我目前唯一想到能讓她笑的方法。」淡然卻強烈的無奈,讓我想起了《昨日的記憶》當中的《我愛恰恰》。只是比起短篇幅的呈現,《阿嬤的夢中情人》綿延了數十年的愛情,後座力更加強烈!
電影的最後,一群人端坐在戲院裡看著過去來不及播出的最後作品,我也坐在戲院裡看著,彷彿是從銀幕裡延伸到銀幕外,我突然有一種錯覺,自己是他們當中的一份子。人生與戲完美的串連,《阿嬤的夢中情人》讓我在電影當中找到許多現實生活裡的笑淚。
我很想挑出這部電影的缺點,即便一個也好。但是當後半段不斷灑入的狗血,也化成無法控制的淚水,一陣歡笑與淚水之後,字幕升起,即使有缺點也不再那麼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