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蕭碧月、張朝福/嘉義報導
布袋戲作為台灣的意象代表,長年來深植民心,但近年來因為市場削價競爭,改變了傳統布袋戲的演出生態與品質,年輕一輩的學子接觸布袋戲的機會愈來愈少,導演楊力州在最近上映的「紅盒子」紀錄片裡,再三呼籲別讓台灣的布袋戲消失。嘉義市政府文化局為了延續台灣布袋戲文化之傳承,以及將布袋戲美學藝術「在地深化」,邀請近年來多次代表台灣布袋戲至世界各國宣傳的嘉義在地團隊「三昧堂」,11月2日起,至八所嘉義市國中、小學演出與教學,透過最親近的戲偶互動方式,讓學生能體驗布袋戲偶頭雕刻、偶衣和造型製作與戲偶操作的藝術之美,學會欣賞與操作,將此文化扎根在的下一代。
11月2日在嘉華中學的首場活動,由三昧堂成員中畢業於嘉華中學的陳有豐主講,目前他負責三昧堂布袋戲偶的偶衣製作。三昧堂成名後,霹靂布袋戲進而延攬陳有豐製作電視劇與電影中主角的偶衣,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亂世狂刀和解鋒謫(素還真的化身)以及電影「奇人密碼」的男主角張墨等角色偶衣,如今陳有豐已經是國際知名的偶衣製作師,也幫明華園歌仔戲團製作戲服,如今以傑出校友的身份回嘉華中學和學弟妹分享他的作品,以及他在嘉義成長,創作與成名的心路歷程。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林青萍局長表示:『三昧堂讓孩子們親自體驗布袋戲偶的操作與互動的活潑方式,深獲學生們喜愛,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讓傳統布袋戲文化在傳承與創新的美學藝術教育中札根,培養下一代對台灣布袋戲的瞭解和興趣。未來還有七場推廣活動將在嘉義市的中小學陸續舉辦。』
三昧堂偶衣設計師陳有豐說道:『看到現場三百多個學弟妹都說沒有看過布袋戲時,我心中真的很震撼,布袋戲是從小陪伴我長大的玩伴,沒想到現在小朋友們的成長過程幾乎沒有布袋戲,我覺得我們的責任更重大了!』
布袋戲演出在台灣近年來除了電視布袋戲與劇場演出外,最常見的大多都在廟口酬神的表演。由於劇團之間削價競爭,讓很多老劇團紛紛退出市場,許多懂得操作戲偶的師傅也都無法以演出維生,也因為如此,戲偶製作與操作的技術,一直都只有少數的師傅擅長。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近年來為傳承戲偶製作與演出不遺餘力,除與高雄文藻外語大學合作「布袋戲在地國際化」計畫,將所有戲偶製作與操作的技術錄成影片,並翻譯成英文、日文與德文等多國語言外,也在南台科技大學、嘉南藥理大學開設布袋戲相關課程,並至台灣各縣市各級中小學演出並教導學生們操偶與製作戲偶,目的就是希望傳承台灣布袋戲的操偶技術給更多年輕人。
三昧堂行銷總監嚴仁鴻指出:『《紅盒子》紀錄片中表達出導演對台灣傳統布袋戲的未來的憂心,但其實台灣有很多老師和劇團都在此時此刻一直為布袋戲文化的札根教育努力著,所以我相信台灣布袋戲沒有那麼容易告別,只要政府相關單位能重視並支持,相信台灣布袋戲會一直存在。』
期望藉由一連串的布袋戲文化推廣活動,讓嘉義在地的布袋戲文化藝術結合各級學校的教育資源,培養在地學子拓展視野,從小習於參與藝術活動以及欣賞美的能力,亦藉此落實布袋戲藝術扎根教育,培植優秀藝文人才,將布袋戲文化在地深化,未來嘉義市將會成為台灣布袋戲文化的另一個傳承與發展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