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跟商周兩本財經週刊一直都是我喜歡的雜誌。猶如往常,今天剛拿到公司訂閱的今周刊884期,看到這期封面故事"國小老師的億元人生",看著故事,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以下為文章摘要。
故事主角: 李宗男先生 1941年出生 (民國三十年次)
文章第一段: 貧苦偏鄉孤兒 向外公跪求學費 被嗆:去做工!
文章第二段: 靠國小教職養家 存一桶金買股 兩周賺到半年薪水
“19歲開始教書,在嘉義教三年,加上兼職勉強存了些錢,在考取台北師院,北上半工半讀完成最後學業…退伍後,李宗男被分發到西松國小任職,為了多賺點錢,他不但下課後兼任數個家教、賣保險,連中午午餐休息時間也馬不停蹄,與太太在太陽底下挨家挨戶派發傳單,就是為了多存點錢….才兩年多,李宗男就與太太存下了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元,在那時幾乎市一般國小老師不 吃不喝6、7年的薪水。"
文章第三段: 分散資產持盈保泰 嚴守一成停損 四十歲翻身億元男
“在西松國小任教的第一個十年間,那時才30歲出頭的李宗男,含融資部位股票經常達到數千萬元。…"
我們要向今周刊提問在這故事第二段跟第三段裡的兩大疑點:
疑點一: 在第二段故事,李老師1941年出生,退伍後在西松國小教書,雖然沒寫是民國幾年開始的,前面寫19歲畢業先在嘉義教三年,又去念北師院,這樣假設23歲,當兵也要兩年,就假設是25歲。文章說夫妻兩人兼職拼保險等等兩年多就存了100萬! 那就假設當時他27歲好了,就是民國57年。我們找當時的薪資資料,民國六十年教師薪水約每個月1000元新台幣。兩年多能存到100萬元,等於差不多是當時一個老師不吃不喝90年的薪水,更不是不吃不喝六、七年的薪水!今周刊應該要有充分的理由說服讀者,如此窮困的一對老師夫婦,如何在短短兩年,在那樣的經濟情況下,存到100萬元!搞不好這故事比操作股票賺錢還有價值,更能激勵人心!
疑點二: 在第三段故事,才30出頭的李宗男,也就是民國60年,含融資股票部位達數千萬元。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資料,民國六十年股市全年成交量僅235億元,用240個交易日換算平均日成交量是1億元。李老師融資交易達數千萬元不就佔掉當天成交金額幾十個%?台股70年代股市出現「四大天王」游淮銀、雷伯龍、沈慶京及邱明宏等呼風喚雨的人物,成為台股當年的靈魂人物。依照這期這故事的說法,李老師的發跡比台股70年的四大天王發跡還早,理當在股市歷史裡被報導或記錄過,怎會今天才出現?今周刊應該說明這合理性。
提出懷疑,是基於身為今周刊長期讀者的善意期望,像今周刊這樣對投資人有影響力的媒體能夠言之有據,對廣大的讀者們釋解心中疑惑,將是業者與讀者之福。
本文出處:閱讀筆記|對今周刊884期封面故事國小老師的億元人生提出
關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