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今天(12/2/2013)回覆了我們的問題,就留給讀者自行判對真偽了。藍色字體為今周刊的email回答。
敬覆讀者疑問的解答
疑點一: 在第二段故事,李老師1941年出生,退伍後在西松國小教書,雖然沒寫是民國幾年開始的,前面寫19歲畢業先在嘉義教三年,又去念北師院,這樣假設23歲,當兵也要兩年,就假設是25歲。文章說夫妻兩人兼職拼保險等等兩年多就存了100萬! 那就假設當時他27歲好了,就是民國57年。我們找當時的薪資資料,民國六十年教師薪水約每個月1000元新台幣。兩年多能存到100萬元,等於差不多是當時一個老師不吃不喝90年的薪水,更不是不吃不喝六、七年的薪水!今周刊應該要有充分的理由說服讀者,如此窮困的一對老師夫婦,如何在短短兩年,在那樣的經濟情況下,存到100萬元!搞不好這故事比操作股票賺錢還有價值,更能激勵人心!
解答一,針對教師累積百萬存款:
除了家教、保險等兼職外,李老師還有其他高收入的兼職以致收入遠高於本業,雖然擔任教職期間他克盡職責,但考慮到社會觀感,不鼓勵教師多元化兼職,曾要求我們保留他高額兼職的部分,不予以報導,因此我們做了淡化的倍數比喻處理,尚祈見諒。
疑點二: 在第三段故事,才30出頭的李宗男,也就是民國60年,含融資股票部位達數千萬元。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資料,民國六十年股市全年成交量僅235億元,用240個交易日換算平均日成交量是1億元。李老師融資交易達數千萬元不就佔掉當天成交金額幾十個%?台股70年代股市出現「四大天王」游淮銀、雷伯龍、沈慶京及邱明宏等呼風喚雨的人物,成為台股當年的靈魂人物。依照這期這故事的說法,李老師的發跡比台股70年的四大天王發跡還早,理當在股市歷史裡被報導或記錄過,怎會今天才出現?今周刊應該說明這合理性。
解答二,針對李老師在三十歲出頭,持有含融資股票部位數千萬:
係指股票「持有」部位,而非「單日交易量」,因此讀者質疑當年「單日成交量」不過一億元,其實與李老師實際持有部位並無衝突性,特此予以回答。
若有其他進一步疑問,歡迎和我們保持聯繫,我也可以請記者向您說明。
即使是這樣的回答,我們還是會有疑問,例如:
1.從100萬到30歲能夠融資達數千萬,融資規模數千萬代表本金至少也要上千萬,請問從李先生從約27-28歲100萬開始是如何在短短2-3年內達到數千萬元?請問如何在這麼短時間內從股市賺到這麼多?是投資了哪幾支股票呢? 這個也許才是真正值得報導與讀者分享的成功故事。
2.民國60年證券融資業務開放了嗎? 我的印象是63年法規才開始的。即使只是從地下丙種借款如果當時是這樣規模肯定也是不下於70年代四大天王的大人物。
…還有更多…
不過說實在的,再來的回答也不是太重要了,股讀筆記也不是專門踢館或揭弊的網站,也不會再問下去了,充其量這也只是一本週刊裡面的一篇文章罷了,了解記者截稿壓力難免,提問只是基於一個忠實讀者對刊物報導的真實性與嚴謹性的期望。
好吧,算我們太認真,就實實在在輸給它了。
-The End-
本文出處:閱讀筆記|今周刊對股讀筆記提出884期封面故事質疑問題的回覆
關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