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屍路(Walking Dead)這部影集最近進入第四季,我個人是從第三季開始看的,可能很多人都跟我一樣,之前在衛視HD台看到這片名會覺得陰森恐怖就轉台了,不過具體原因為什麼開始看已經想不起來,只記得這影集真的是非常精彩,非常推薦大家去看。
陰屍路故事基本上描述人類因為受屍毒病菌所感染,死後成為walking dead,影片裡稱為活屍,人類如果被活屍咬到就會變成另一具活屍,還有因為人體內都已經感染屍毒,所以即使死亡也會變成活屍,唯一解決活屍的方式就是將活屍的頭打爆,所以槍跟尖銳的刀具成為人類防衛的最佳武器。裡面的活屍一開始看到是會有一點恐怖,導演當然也用了些恐怖片的氣氛,不過處理得算很平實,應該算是可以老少咸宜的一部影集。整個影集裡以活屍為主體因而佔據影集的時間其實不多,整部戲的重點反而是聚焦在人類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存活下去,人類除了對抗幾乎無處不在的活屍之外,對於存活下來的人,因為個人為了求生存而採取的某些決定,無法猜測的人心,以及如何對抗自私自利又需要群體共同生存下去的種種掙扎與挑戰,才是這部片的重點。簡單說,活屍的威脅是固定而且是可以預期的,而捉摸不定的人心,才是在這種屍毒漫佈的人類世界中最大的威脅。
劇裡的主角,也就是隊長瑞奇,領導了一批老少,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除了活屍的威脅之外,偶爾遇到的人類,多的是為求生存而犧牲其他人類性命奪取食物或棲身之處的匪類之徒。幾次遭遇下來,由於必須確保原有團隊人員的安全與生存,隊長瑞奇往往在留與不留陌生人之間做掙扎。最後瑞奇運用一套心法,也就是在遭遇到新面孔的人類時,提出三個問題讓陌生人回答,當作決定是否讓新人加入團體的測試。這三個問題分別是:
- 你殺過幾個活屍?
- 你殺過幾個人?
- 為什麼?
殺過活屍,表示你克服了對活屍的恐懼,並且掌握了消滅活屍的關鍵點。殺過幾個當然也重要。殺過人,要了解為什麼?是你為了生存而犧牲別人?還是為了保護別人不受傷害而做的不得已?問為什麼就是問你的價值觀。
當我初次看到這三個問題時,突然直覺的想到有趣的一件事:如果把問題裡的"活屍"改為"大賠的股票",把"人"改為"大漲的股票",這三個問題似乎也很可以套用在投資股市的經驗裡,投資人能不能繼續存活的基本問題。
- 你殺過幾檔大賠的股票?
- 你錯殺過幾檔大賺的股票?
- 為什麼?
為什麼這樣說?就要回到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經驗與鍛鍊了。在投資心理學,或行為財務學裡,有兩個效應是投資人的投資履歷中必須克服的修練。第一個是所謂的損失嫌惡(loss aversion,或稱損失趨避),第二個是隨著損失嫌惡而來的處置效應(dispostion effect,或稱處分效果)。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投資人在面臨投資損失的痛苦程度約略等於二倍於他們面臨投資獲利的喜悅程度,所以投資人經常是損失嫌惡,也就是痛恨投資損失,而當損失出現時,不但不願正面面對壞消息的事實,有時反而傾向以賭博的心態去扳回已見的損失,所以在投資行為上反而容易偏離理性的選擇,這也可解釋為什麼多數投資人在面臨投資套牢時經常是不願意停損,或是出現向下攤平越攤越貧的窘境。
損失嫌惡的交易偏差帶來的就是交易者對於投資虧損時的猶豫和痛苦,這將會影響下一個連鎖反應的交易者偏差行為,那就是所謂的處置效應,簡單說也就是"出盈保虧"的一種行為。如果投資人賣出套牢股票,認賠出場,無疑承認自己的決策錯誤,其所帶來的痛苦恐怕比金錢的損失還要來的嚴重。這說明一般投資人,為何在股價下跌時仍繼續持有股票,忍受套牢的壓力;而股價一旦回到成本區或小額獲利,就急於賣出持股。也就是說,投資人為避免後悔,會傾向持有損失的股票而去實現獲利的股票,這就是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 。
了解了這些心理因素,找出破解的方法,控制他們,做為投資自身的修練。了解損失嫌惡的心理因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股讀筆記呼籲千萬不要借錢投資。因為投資人在面臨投資損失的痛苦程度約略等於二倍於他們面臨投資獲利的喜悅程度,一旦借錢來的投資產生損失,不只是股票差價損失,還有借貸的利息損失,所以是比自有資金損失痛苦更大! 瞭解了處置效應,也可以明白為什麼我們必須研究公司的基本面然後做長期的投資,而且盡量不去每天看盤,因為短期股價的波動、接收過多或過頻繁的市場訊息,會影響心理,損失嫌惡的因素又會被放大,往往就錯殺了長期是大漲的好股票。
所以說,如果你曾經
- 殺過大賠的股票
- 錯殺過大漲的股票
- 知道為什麼做了上面的事情
即使沒有賺到也會學到,那麼在股市江湖存活的機率就大大提高了,也就容易提早脫離出盈保虧、愈攤愈貧的窘困境地。
同時,也歡迎加入價值投資的行列。
PS:陰屍路第四季周二都會重播,周五都是首映,推薦收看!
本文出處: 經驗分享|陰屍路隊長教我們投資的三啟示
關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