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初上映的《拔一條河》(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是導演楊力州創作生涯中最複雜的電影作品,也是甲仙人最血淋淋的傷口,其花一年多的時間,以蹲點方式紀錄風災後的甲仙、小林重建日常生活的故事,訴說新移民、小孩、村莊如何在災後面對日復一日的生活。
↑平常日的甲仙商圈,透露著溫吞的堅韌
片中,我們看見屬於台灣人民的韌性與勇氣,為此,17走訪了一趟甲仙鄉,期待更深入了解五年來這塊地方的憂愁與美麗;出發當日,台北依舊陰雨連綿,隨著車子漸漸駛向南方,高雄甲仙的暖陽照在小鎮街頭,更讓人感受這裡向前進的決心與溫暖。
《拔一條河》故事的開始皆因一個緣份
身為愛鄉協會理事長、甲仙商圈協會一員的阿忠,同時也是促成《拔一條河》故事的中間人;當我們坐在芋冰城(阿忠的店)內,他一身牛仔褲、素色T恤,正熱情地招待客人,如此好客、樂觀、樸實的古道熱腸讓阿忠對於鄉鄰里間的大小事無所不知,與故鄉間才有這麼深刻的情感執著,莫怪乎,甲仙一無所有時,他仍選擇不離不棄!
↑甲仙愛鄉協會理事長-阿忠,直率的他擁有不凡的拔河精神
問及紀錄片《拔一條河》緣起時,阿忠謙遜地說,故事的開頭只是一個緣份,楊導原意是來紀錄某企業發起的甲仙國小學生閱讀活動,當時,導演、攝影、攝助,三個大男人圍坐在冰店裡,聽我隨口說起甲仙重建歷程,這裡每個小人小物的故事都是重建重要的力量,促使導演對甲仙有了不一樣的詮釋。
↑拔一條河的故事就從一張桌子、三個男人拉開序幕
於是,從一間7-11、一座小學、一家芋冰店、以及一個男人,開始了拔一條河的故事。
期待甲仙人自己伸出那隻幫助的手
其實,對於重建這件事,阿忠有自己的堅持。風災發生後,整整一年時間,各家民間公益、慈善團體每天從早到晚、幾乎不曾間斷地在舉辦法會、晚會,每戶領取的慰問金更多達百萬,不僅於事無補,還衍伸出沉迷賭博、藉酒澆愁等問題,在不愁吃穿、頓失人生目標的無力感下,面對生命的脆弱,阿忠的朋友甚至選擇了自殺。
這一切看在眼裡,格外悲戚,受創的不只是家園,每個人的心裡更是滿目瘡痍,他認為,與其毫無止盡的接受,不如靠自己力量站起來,讓甲仙人有能力伸出那隻手,幫助對方、成為彼此的支柱。於是開始思考,經濟、觀光中斷後的甲仙還剩下什麼,還有什麼人事物是值得驕傲、說嘴、作為重建希望?
那麼,先創造「好消息」吧!三年多來,整個社區空蕩蕩,連空氣都瀰漫著一股死寂,更別說是一件好消息,當甲仙國小榮獲高雄市拔河冠軍時,小朋友不放手的精神以及奮鬥不懈的拚勁,為這片死寂注入了一點難得的生氣。
↑紀錄片《拔一條河》劇照。(photo via)
沒多久,得知拔河隊即將參加全國比賽卻因重建為籌措資源所苦,同為甲仙人的誌誠與阿忠透過網路發起小額募款,他們不要求龐大捐助,只希望能因彼此的故事再度集結甲仙500顆相依為命的心!
出乎意料的是,在外地的甲仙遊子,不論是學生、出嫁異地、或是離鄉工作…,都紛紛開始關注、回饋家鄉,用他們的熱情慢慢地療癒在地冷漠的傷口,甲仙不單只是拾回500顆心。現在,阿忠的臉書已不再是私人訊息分享,反而成了所有甲仙人重要的社區消息來源。
沒有這些南洋媽媽,就沒有現在的甲仙
甲仙鄉一帶占有高比例來自柬埔寨、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移民,光是甲仙國小就有1/2的比例是外配家庭,如同台灣南部其他地區,因為城鄉差距,在地青壯人口流失嚴重,而這些新移民因為婚姻關係在此落地生根多年,更成為此次重建的重要支柱。
「她們很努力,默默地付出,沒有這些南洋媽媽,就沒有現在的甲仙。」言語間透露著阿忠滿是感謝之情,也早已將她們看作台灣在地的一份子。
他表示,風災後,農田被沖毀、人力外移日益嚴重,新移民媽媽們則成了甲仙生產主力,一肩扛起所有勞動經濟,在碎石滿地的農地裡種芭樂等作物,賦予土地新生命;在殘缺的家園中烹煮家鄉傳統美食,溫暖每顆受傷的心。
↑紀錄片《拔一條河》劇照,拍下這些南洋媽媽們生命中第一次的婚紗照(photo via)
甲仙的災後重建呈現了不同族群的文化與地景,帶我們重新看見獨特的移民文化,「如果讓孩子聽見自己的母親被問說用多少錢買來的,你說他長大後會不會恨死這塊土地?!」聽見他這句話時,的確震懾了許久。
對於新移民的不被認識與認可,是台灣長久以來的詬病,然而越來越高比例的新移民早已在你我生活間,阿忠期待藉由甲仙這個多元多種族的大熔爐讓大家更貼近彼此,帶我們看見新移民自力更生的堅韌力量,其實,她們與我們沒有不同。或許,未來某一天,來自新移民的孩子成了台灣總統也不無可能。
五年來,最難忘的是不斷面對「失敗」
八八風災邁入第五年,硬體設施上的重建早已完成100%,問起現在的困境,阿忠認為沒有所謂「困境」這種東西,只是需要時間去克服,而「人才」是最大問題,如何增加就業率,讓外面年輕遊子回流,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人回來了,才有機會伸出那隻幫助甲仙的手!
身為愛鄉協會理事長的他,為了使人才回游,與甲仙鄉親持續積極努力各種復甦地方經濟的方法,卻沒有太大成效。
「這幾年來,我最難忘的不是生離死別,而是不斷地去面對失敗,當信心滿滿時,事情卻總是無法如願以償。但,就跟操兵、練兵的道理一樣,只要這個地方有刺激就是好事,因為有撞擊才能創造新的可能。」
只有回來,甲仙才有更多希望
17support:冒昧問一句,五年了,你覺得傷害過去了嗎?
阿忠:對我而言,傷害一直都在,不曾消失,只是看如何面對。有段時間,看著新聞報導播出的那些悲傷畫面,自己看了心裡都不舒服了,別人又怎麼會喜歡呢?我希望甲仙能比以前更有活力,讓別人也愛上這座小鎮,所以大家一直努力著。
風災前的甲仙鄉共有1萬多戶人口,現在只剩不到一半,其中,七成都是老弱婦孺。訪談最後,阿忠語重心長地說,「我希望在外地的甲仙人能回來,只有回家甲仙才有更多希望與活力。」
↑快跟著甲仙不藏私插畫地圖,帶你感受小鎮的獨特魅力
不管過了五年、十年、二十年,重建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如同拔河一般,比的是耐力、堅持、與不放手的精神,大家都在拔一條生命的河!現在的甲仙,不只是吃冰買餅的休憩站,更積極打造在地產品,包括芭樂、青梅、芋頭蛋捲、南洋美食…,還是座可深度旅遊的小山城,有機會一定要來此見證他們努力不懈的拔河精神。
>>>>看更多:老梅膏與小林村的重逢~台灣災後重建之產業重生
17support 一起幫:http://17support.com/
17support 粉文化:http://flip.it/dXtFz
17support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17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