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針對這些惡意挖角動作,國內老牌IC設計公司偉銓電子董事長林錫銘也提醒,政府應該有正確、積極的作為,例如調查這些中資背景企業在台灣給多少薪資、有無竊取技術、財報為何總是做到虧損,還有如何逃稅等,以制止中資對台灣IC公司惡性挖角。他說,目前政府的防範措施根本抓不到重點,只會阻礙老實的IC公司發展,卻無法避免技術外流及人才被挖角。
其實,台灣半導體人才被挖角的情況早已相當嚴重,今年上半年我寫過一篇報導,整理今年四、五月間104人力銀行網站針對IC設計業雇用的人才,總計有240家公司招募2200餘個職缺,但其中只有110家是登記在台灣的IC設計公司,其餘超過一半都是中資企業或中資轉投資的海外公司,並以外商公司名義輾轉來台徵才。
此外若進一步統計,近三年來中資及相關企業在台灣新增上百家公司,其中有6、70家公司招人動作很積極,大部分都集中在竹科及竹北附近,就近挖角各公司的資深研發人才。
從這些統計數字可以看出來,中資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滲透已到了相當驚人的地步,而且,每家公司都以不同的外資名義來台,規避台灣政府禁止大陸來台設立IC設計公司的禁令,而且這些台灣員工完全不用到大陸上班,在新竹就可以為大陸企業工作,許多公司更把員工薪水發到香港戶頭,並且做帳到讓公司虧損,藉此逃避台灣政府對員工薪資及企業的課稅。這種種作為,可以說已達「如入無人之境」的地步。
因此,當IC產業的技術外流及人才挖角問題一日沒有解決,類似台積電不寬貸妥協的聲明,或是像林錫銘的呼籲,恐怕也會持續不斷地出現。半導體是目前台灣最重要的護國產業,若我們對於這種發生在台灣本地的破壞力量,都找不出防範及解決的辦法,對台灣的法治威信與產業發展,都將是一個最大的諷刺。
要如何正視問題並解決問題,我認為有兩個很重要的階段與步驟。
首先,國人應該對國際間產業競賽的本質有清楚的認識,才能逐步建立共識,防堵外部勢力的滲透。
產業競爭向來就是國與國的競爭,這是無法迴避否認的現實。不管是半導體等高科技業的競爭,或是今年開發新冠疫苗的競賽,每個產業背後都有政府在支撐,全世界任何一個沒有在睡覺的政府,都會想辦法保護自己國家的產業與企業,避免成為最後被淘汰的一方。
舉例來說,過去中國補貼太陽能、面板、LED等產業,結果扶植了自家企業,但其他國家業者全被打趴,台灣相關產業鏈也明顯虧損倒閉,損失金額以千億元甚至兆元計算。
至於美國又何嚐不是如此,但採取的招數不太一樣,通常是改變遊戲規則,或以嚴格法規及刑罰伺候。例如早年以課重稅打壓日本DRAM業者,或以反托拉斯法對付南韓、台灣面板產業,其中台灣面板公司多位總經理還被抓到美國坐牢。
如今美中兩國更加激烈對峙,國際情勢變得更為嚴峻,兩大強權都可以輕易用一紙行政命令就把對手掐死,就像川普總統一聲令下就讓華為海思完全沒有關鍵零組件可用,另外中國以調高200%以上的關稅對付澳洲葡萄酒產業。
因此,在美中不斷出招、產業競爭更加殘酷下,台灣好不容易培養出一個具世界級競爭地位的半導體產業,這個成績得來不易,要很珍惜,若因人才被挖角導致技術大幅流失,一定會傷害到台灣的產業根基,這將是動搖國本的大事。
其次,當技術外流及人才挖角如此嚴重時,政府就應該想辦法做彌補,但根據林錫銘先生的觀察,目前管理辦法卻完全無法禁止鑽漏洞的業者,卻只會限制守規矩的企業,才會形成目前大家都知道有問題,但卻完全拿不出辦法的亂象。
其實,國內一直都有禁止大陸企業不能在台灣雇用IC研發人才的規定,但是曾有業者向經濟部反應,為何還是那麼多公司來台灣挖人,得到的回答是「管理這些中資不屬於經濟部職權」。很顯然這又是政府各部門之間沒有做好溝通協調,才會放任產業根基一點一滴被侵蝕,至今仍拿不出解決辦法。
事實上,林錫銘先生已提出多項具體可行的建議,包括稅務機關多年來累積出來厲害的查稅能力,絕對有能力對這些公司做仔細的逃稅調查,此外這些中資公司的負責人,有沒有把公司的設計圖等營業秘密轉移到境外公司,這些政府都可以查,絕對不會找不到辦法。
此外,中資企業除了以挖角重要研發人員取得技術之外,公開收購也是取得關鍵技術的方法,但是,林錫銘先生提到的,政府對技術要轉賣到境外要經過申報審核,但政府有多少本事能夠審核卻是很實際的問題,結果本來有些舊技術賣了對公司是好的,但現在不准賣,或是賣了要審核,都造成更多困擾。
因此,交大科技法律學院副院長林志潔就曾多次呼籲,無形技術的流失,會從被「合法的買」及「非法的偷」兩種管道出去,但台灣目前兩個部分的補漏工作都做得不夠。
總結來說,我認為這兩點是台灣防範關鍵半導體人才與技術流失很重要的步驟,只有把遊戲規則弄得更清楚,執行得更徹底,才能讓企業在公平基礎上一起競爭,台灣企業與人才實力都很強,也比別人更努力,只要提供公平合理的環境,台灣產業絕對不會輸,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樣有信心!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