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報記者張淑慧/高雄報導】「壯美廣西‧錦繡八桂─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9日起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第四展廳展出,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軸,總共四大主題「霓裳羽衣顯多彩」、「山風水韻總關情」、「妙手巧藝見功底」、「文旅魅力在八桂」,透過展品、圖片和影片呈現多元民族的民情風光。
「霓裳羽衣顯多彩」展出壯、侗、苗、瑤族的經典服裝,壯族的「那坡黑衣壯」是重複的藍染直到成為全黑的衣服。
瑤族的「賀州西山瑤女盛服」的「大尖頭」,用繡有瑤錦的深藍色或青色布纏繞成10餘層的帽子,據說帶這種帽子在山林裡可以驅蛇,保護安全。
現場以圖片介紹節慶文化,如壯族三月三、苗族坡會、毛南族分龍節、彝族跳弓節、京族哈節等;展示各民族的獨特文化,當中充滿了歡樂和對幸福生活的期望,從中也可看到節慶與各民族生活的連結。
「山風水韻總關情」展現了音樂、舞蹈與傳統戲劇,京族的「獨弦琴」顧名思義是只有一條弦的琴,演奏時是左手扶搖著竹桿,和右手彈撥使其產生泛音。
壯族的「天琴」則是一邊歌唱和彈奏,再加上腳搖銅鈴,形成歌聲、琴聲和鈴聲組合的獨特演奏。
還有壯族的銅鼓、苗族蘆笙舞、瑤族長鼓舞;傳統戲劇有桂劇、彩調、木偶戲、邕劇等。
「妙手巧藝見功底」精選多項展品表現傳統技藝的精彩,例如做為定情物和吉祥物的壯族繡球,有30個繡花花瓣的「五彩繡球」,採用編繩和刺繡技法的「堆繡繡球」,和新開發的「繡球保健錘」。
另外有造型精緻、花紋工整的「毛南族花竹帽」;而「桂林石畫」是將各種顏色的寶玉石拼貼,運用石頭本來的色澤作畫,相當考驗藝術家功力。
「桂林漆器」是以天然物作為胎體為特點,成品保留了天然物的形態特徵;此次展出有以靈芝、竹根為胎體的獨特漆器。
「欽州坭興陶」做工獨特,像是不上釉,以及因窯變造成的特色,讓成品帶著古拙感。
「文旅魅力在八桂」展示當地旅遊文化特點,包括花山岩畫、德天瀑布,還有獨特的喀斯特地形,以大自然的奧妙展現迷人的山水風光。
此次活動為「守望精神家園─第八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暨美麗中華行」,是由中華文化聯誼會、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社團法人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共同推出。
除展覽外,活動並規畫工作坊,讓大眾親手體驗廣西非遺的風采。
(文/ 載自人間社 官網 圖/記者張淑慧 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