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燒了,爸媽怎麼辦?
諮詢專家、審稿:黃紹基醫師
採訪、整理:林欣靜
深夜裡,3歲的喬喬發起高燒,媽媽一量不得了,孩子的體溫已超過39℃,急忙搖醒還在酣睡中的爸爸,趕緊抱著孩子衝向醫院的急診室……。
身為父母,這樣的場景是不是讓您覺得很熟悉?根據小兒科醫學會的統計,半夜掛急診的兒科病患,約有8成都是因為發燒。
幼兒發燒,到底算不算是嚴重的病情警訊?體溫過高,會不會真的「燒壞腦袋」?當孩子發燒時,父母又該怎麼提供最適切的照顧?本期親子手冊的「幼兒保健」專欄,特邀曾任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現為知名兒科診所院長的黃紹基醫師,為爸爸媽媽介紹發燒的正確知識與處置作法。
孩子為什麼會發燒?
黃醫師指出,人體體溫的調節中樞,位於大腦的下視丘,在這裡會設定一個體溫定位點,平時不生病時的體溫,約維持在36.6~37.9℃。但人體若因感染或發炎反應,病毒、細菌或身體本身就會釋出「熱質」,將體溫調節中樞原本設定的溫度往上調,使它誤認為39℃甚至40℃才是正常體溫。這種情形就好像冷氣機原本設定的溫度被調高了,因此體溫就會往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醫學上對發燒的定義,是指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被重新設定了,致使中樞溫度上升至38℃以上,才稱為「發燒」。但除了感染之外,舉凡衣服穿太多導致散熱不佳,或在大太陽下曝曬過久而中暑等,都有可能讓孩子的體溫上升,不過這種症狀就稱為「高溫症」,而非一般人熟悉的「發燒」。
至於幼兒為何較大人容易出現發燒症狀?則是因為他們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及免疫系統較不成熟,不管對體溫的控制力、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均較差,因此很容易在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直接發燒了。
發燒對人體的影響 看到家中寶貝發燒,父母都極為緊張焦慮,但發燒其實是利弊兼具的生理反應。
發燒好處:
1、發燒現象如同一個火災警報器,告訴人體生病了,要小心注意。
2、發燒可喚起人體的白血球及其他免疫系統進入戰備狀態,提醒它們要產生抗體,抵禦病毒及細菌等外敵。
3、當人體體溫位於相對高溫時,能抑制某些病毒或細菌的活性,讓自身的免疫系統更易克制外來入侵者。
發燒壞處:
1、發燒是人體不正常產熱及耗能的現象,部分有特殊疾病或代謝系統不佳(如心臟病,糖尿病,重度貧血,癲癇,或慢性肺病)的孩子,可能因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體溫升高現象而明顯不適,嚴重者甚至可能危害生命。
2、對一般幼兒來說,發燒常伴隨全身痠痛、發抖、四肢冰冷等症狀,精神也會欠佳,無法從事日常活動。
3、發燒會增加體內代謝活動,幼兒的能量消耗也變大。|
發燒的處理原則
黃醫師特別強調,對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的幼兒來說,發燒是相當常見的生理反應;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父母都無須過度憂慮,可配合就醫,提供適切的照護即可。
1、 觀察孩子的食慾及活動力。
2、 當孩子的體溫正在往上飆,出現畏冷、打寒顫等症狀時,父母可讓孩子多蓋被、多穿衣服及喝溫開水,好讓他們舒服一些;但當孩子已處於高燒中,全身熱呼呼且持續冒汗時,父母就宜給孩子穿純棉、透氣通風的衣物,並讓他們處於較涼爽的環境中,孩子會較為舒適。
3、 發燒的小小孩若位處吵雜環境,哭鬧的情形將更明顯,也會消耗更多熱能,宜讓他們處於平和安靜的環境。
常見退燒方法
常見的退燒方法,分為物理性及化學性兩種。物理性退燒法是指讓孩子睡冰枕、貼退熱貼、洗溫水澡等一般人熟悉的退燒方式。
不過黃醫生表示,兒科醫學會並不建議父母過度使用物理性退燒法。這是因為當孩子的體溫調節中樞,已因感染症而改變設定溫度時,父母若強力採取物理退燒手段,反而會讓孩子的大腦誤判自己產熱不足,而持續消耗更多的熱能。因此在感染急症期時,父母不宜過度使用物理性退燒法為孩子降溫。
化學性退燒則是指讓孩子吃藥、打針或塞塞劑等。最常見的小兒口服退燒藥水,分為安佳熱/普拿疼(主成分為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
一般濃度為24mg/c.c)及依普芬/舒抑痛…等(主成份為Ibuprofen,異丁苯丙酸,是一種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一般濃度為20mg/c.c)兩種。這兩種退燒藥,基本上是相當安全的藥物,孩子每次最多則可服用體重一半以下的劑量(即體重10公斤吃5 cc),但實際用量仍以就診時醫生建議的劑量為宜(通常專業兒科醫生的建議劑量,都會在安全範圍以下)。
大人臨時發燒若找不到退燒藥,亦可服用兒童用的安佳熱或依普芬藥水,但每次用量不得超過20cc。 除了遵守劑量規定,服藥的間隔時間也須特別留意,通常乙醯胺酚水劑會建議每隔4~6小時服用一次,一天不得超得5次。異丁苯丙酸水劑則是6~8小時一次,一天最多3~4次。
退燒塞劑則是在孩子伴隨嘔吐、熱性痙攣等症狀,或因嚴重哭鬧、無法吃藥時使用。但父母切記退燒藥和塞劑絕不能同時使用,必須遵照醫囑間隔一定的時間,才不會讓孩子因退燒太快而導致失溫。 至於坊間流行的退燒針,因多數含有阿斯匹靈成分,不建議18歲以下的孩子使用,父母千萬不要為求退燒速效而讓孩子施打。
怎麼正確退燒?
由於發燒現象是體溫中樞的調節反應,黃醫師特別指出,正確退燒的觀念是──「為孩子減輕發燒時的不適」,而非治療疾病,意即發燒中的一般孩子,如果仍然能吃、能跑、能玩,活動力絲毫不減,不必吃退燒藥也無所謂。但若孩子因發燒已明顯不適、食欲下降且活動力減低,可遵照醫囑吃退燒藥;若吃藥後一兩個小時後體溫仍無明顯下降,孩子也熱呼呼不舒服,再考慮使用冰枕、退熱貼或溫水拭浴(即擦澡)等物理性退燒方式,讓孩子舒服一些。
但孩子吃藥退燒後,過了幾小時仍有可能再度發燒,這是因為疾病尚未治癒、感染因子仍存在體內,才會出現燒燒退退的現象;當感染狀況緩解後,發燒情形自然也會逐步改善。
什麼時候應特別留意?
孩子發燒,父母雖然無須過度憂慮,但他們若出現以下幾種症狀,很可能其他嚴重疾病的表徵,必須立即就醫。
1、體溫大於41℃。
2、極端嗜睡或躁動。
3、呼吸有喘或費力情形。
4、心跳過快或過慢。
5、合併脫水症狀。
6、皮膚出現出血點或紫斑、四肢發紺(發紫)。
7、出現抽搐、痙攣、眼睛上吊等的現象
8、持續5天以上發燒。 黃醫師特別強調,很多老一輩的阿公阿嬤,常有「發燒會燒壞腦袋」的誤解。體溫高本身很少會傷害腦部,除非高到 42℃以上。但若引起發燒的原因是腦膜炎、腦炎或腦膿瘍等顱內感染,不論體溫的高低,都有可能讓孩子產生神經學的後遺症。
另外,體溫高度不等同於疾病的嚴重性,意即就算孩子出現40℃的高燒,也不見得代表他的病情非常嚴重。但若孩子在不吃退燒藥24小時後又再度發燒,很可能是再度感染到其他病毒或細菌的「繼發性感染」,此時父母就須儘速帶他們就醫。
諮詢專家:黃紹基醫師 曾任: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小兒科及心臟科主治醫師、長庚醫院優良教學醫師、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杜聰明博士獎學金得主 現職:黃紹基診所院長 專長:小兒專科、心臟專科、兒童過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