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從疫情爆發到後疫情時代,覺得孩子使用網路時間更長、人際互動更加依賴社群平台?你知道孩子使用幾個社群嗎?董氏基金會提醒,要注意!隨著使用社群的時間越長,不管孩子的性格如何,心理健康都會受到影響。根據1份發表於「情感疾患報告期刊」的研究,使用較多的社群媒體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尤其對具高度神經質與低親和特質者影響更大。
研究顯示! 這2特質的人患憂鬱風險較高
雖然社群媒體可以幫助增加知識和社會連結,但以往已有研究指出過度使用可能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美國阿肯色大學學者想進一步了解人格特質如何影響與社群媒體使用有關的憂鬱症發展,即以978名18至30歲年輕人為研究對象,蒐集超過6個月的資料,並使用《病人健康狀況問卷》來進行追蹤評估。同時,參與者要報告自己在10個最受歡迎的社群媒體平台上花費了多少時間。
研究者另外還使用《人格結構5因素模型》來評估人格特質,透過數據來找出人格特徵(神經質、親和性、開放性、盡責性和外向性)、社群媒體使用以及憂鬱症發展,3項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親和性高的參與者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比親和性較低的參與者低了49%。而高神經質的人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則比低神經質的人超出2倍以上。
社群軟體猶如菸癮、酒癮 可找其他方式替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這篇研究指出年輕人社群媒體使用時間和憂鬱情緒有正相關,各種人格特質的年輕人都是如此,對於高神經質和低親和型的人格則特別顯著。高神經質的人通常情緒不穩定,使用社群媒體紓壓往往適得其反。低親和型人格的人則是在現實生活中不擅長和人打交道,於是使用社群媒體,在虛擬世界尋求補償。然而使用時間越久、越感到舒適,回到現實世界後心情越差。他也指出,社群媒體的設計原理是引人注意,並且促使使用者產生愉悅感,繼續使用下去,上網和抽菸、喝酒一樣,都可能讓人成癮。
林家興提醒,使用社群媒體讓人愉悅,減少使用就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如果年輕人願意忍受這樣的不舒服,就可以減少使用社群媒體,降低罹患憂鬱的風險。另外,可以增加從事社群媒體以外的活動,例如:和朋友講電話、運動、閱讀、做家事等,多做一些替代活動,以減少社群媒體的使用時間。
正確社群軟體使用 仍是有益處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結果顯示,高神經質與低親和力的人使用較多社群媒體易增高憂鬱症罹患風險。而這2種特質者常常較敏感,在與人面對面互動時易感到焦慮,自然選擇在社群媒體上互動,以隱藏甚至屏除自己的焦慮。她鼓勵這樣特質的人們可以在與人或社群互動時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為何對這些情境、言語感到不自在。在社群上也不是一昧跟風,而是學習同理心,觀察他人在社交時的應對方式,建立與他人的連結。
葉雅馨也提到,家中的孩子之於網路就像魚之於水,密不可分。一昧的限制使用是不切實際的。家長們可先觀察孩子是否使用社群時間過長或有網路成癮的症狀。從停用網路社群時感到焦慮或失去角色功能(如:學生上課時只想著上網,回家時也不和家人互動,甚至影響睡眠及飲食)2項來辨識判斷。而面對網路成癮最直接的減量方式,就是以其他事情替代使用網路,轉移注意力。
社群媒體已是現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使用的方法也有好壞之分。如:在網路上散布輿論、謠言就是負向的使用方式。反之,如果使用社群媒體與親人聯繫情感或是關注更多疾病、慈善、社會福利等公益資訊,都是非常正向的使用方式。葉雅馨推薦大家追蹤董氏基金會心衛中心的官方FB、IG、TIKTOK,可以得知最新的心理健康資訊或影片。
更多NOW健康報導
▸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 3個免疫力下降徵兆你不可不知
▸全台凍蕃薯!霸王級寒流來襲 人人必備抗寒保暖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