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臭氣的原因正是腸內腐敗。因此,甚至不用在如廁時觀察糞便,只要聞放屁的氣味,某種程度就能判斷自己免疫能力的高低。
人體最方便用來判斷自我免疫力的東西,就是糞便。簡單來說,排出好的大便,即表示腸道健康、免疫力強。反之,若大便品質不佳,就代表腸道不健康,免疫力低落。
我在看診時,總是非常注意患者的糞便狀態。無論腹瀉或便祕,都是體內酵素不足的證據。
以下就來分析怎樣是狀態好的大便,怎樣又是品質不佳的大便。糞便通常百分之八十為水分,另外百分之十是膳食纖維,剩下的百分之十則由食物殘渣、老化廢棄物和腸內細菌組成。
腹瀉或便祕取決於水分的多寡。也就是說,水分一超過百分之九十,糞便形狀即無法固定,這就成了腹瀉;水分不到百分之七十則會使糞便過硬,形成便祕。
腹瀉和便祕都是異常狀況,對身體沒有好處。但若拿兩者相比,腹瀉還是比便祕好一點。
腹瀉也可視為一種「排毒」——為了盡快排出侵入體內的感冒病毒或造成食物中毒的細菌,身體反射性地用腹瀉方式排泄。話雖如此,腹瀉依然不是正常狀態,持續太久會造成脫水症狀及營養的快速流失,使身體愈來愈衰弱。
另一方面,便祕則是讓壞菌和因壞菌而生的吲哚及胺類等含氮殘留物滯留腸道,引起包括生活習慣病及某些難治重症等各種疾病。
便祕的特徵是放屁很臭。屁的主要成分為氮氣、氫氣、氧氣、二氧化碳及甲烷,原本應該幾近無味才對。放屁時若散發惡臭,表示其中含有氨(阿摩尼亞)、硫化氫、吲哚及糞臭素等成分,這些成分都是壞菌製造出來的,只要糞便裡混入百分之零點一的這些成分,瞬間就會散發臭氣。
導致臭氣的原因正是腸內腐敗。因此,甚至不用在如廁時觀察糞便,只要聞放屁的氣味,某種程度就能判斷自己免疫能力的高低。
好的大便呈現接近黃色。糞便的顏色來自膽汁中一種名叫膽紅素的物質,這種物質會隨糞便的酸鹼度而變色,糞便愈接近鹼性,顏色就愈偏黑褐色,愈接近酸性,則會呈現泛黃的橘紅色。
腸內若有較多比菲德式菌或乳酸菌等益菌,就能保持在弱酸性,糞便的顏色也比較接近黃色。然而,一旦腸道壞菌增多,腸內環境就會偏向鹼性,糞便也呈現茶褐色或黑褐色。由此可知,光看糞便的顏色,也能判斷腸內環境的酸鹼度。
排便的次數也很重要。日本人平均一天的排便量約落在一百三十公克到一百八十公克,大約相當於一根半的香蕉。而我認為,一天最好有三百到四百公克的排便量,形狀粗粗長長,能浮在水面的糞便最為理想。
一天最好排便兩到三次,即使排便量不多,也應該要天天排便。便祕會令壞菌在腸道內繁殖,因此一定要定期排便。
攝取生鮮蔬菜或水果等鹼性食物,腸內環境就會傾向酸性,吸收這些食物後,體液會變成弱鹼性。相反地,若總是大魚大肉或攝取過量的牛奶、香腸、火腿等酸性食物,腸道內壞菌繁殖,使腸內環境傾向鹼性,吸收食物之後體液便變成弱酸性了。每次看到這種現象,都深深感嘆人體真的非常不可思議。
本文摘自《酵素奇蹟:不生病、抗老的關鍵祕密》,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
書籍介紹
作者: 鶴見隆史
譯者: 邱香凝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4/06/13
作者簡介
鶴見隆史
日本酵素營養學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鶴見診所院長。1948年出生,金澤醫科大學畢業後,在濱松醫大實習、任職。出身醫師世家,受到父親的影響,立志從醫。
他曾修習中醫和針灸,融合中西方醫學的優點,採用一種結合酵素營養學、斷食和氫的獨特替代療法,治癒許多患有疑難雜症的病人。
關於酵素營養學的出版作品豐富,著有:《不生病的關鍵秘密 酵素:從美國、日本到台灣的營養醫學風潮》(新自然主義)、《早上斷食,九成的毛病都會消失!》(時報出版)、《超級酵素:日本酵素權威醫師教你認識酵素,遠離病痛》(世茂)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