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直腸癌,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一直位居台灣十大癌症前三名,儘管在政府長期推動公費糞便潛血檢查下,有越來越多患者在早期就確診與治療,但仍有23%患者確診已屬晚期,甚至發生癌症骨轉移。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鄭弘毅主任鼓勵,我國健保署在113年10月1日起將癌症骨轉移藥物健保擴大給付至結腸直腸癌、腎癌、膀胱癌、子宮頸癌、卵巢癌、食道癌、胃癌及胰癌併有蝕骨性骨轉移之病人。骨轉移患者有望受惠,僅需每個月接受一次治療,即能有效減少骨骼相關事件的發生。
結腸直腸癌初期難察覺?晚期骨轉移將影響療程?
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
鄭弘毅主任表示,結腸直腸癌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大多是中晚期不明原因貧血、體重下降、食慾變差;或是觀察到排便型態改變,例如變的比較小條、便祕好幾天、或更嚴重些出現腹痛、嘔吐等情況,甚至是血便,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才確診結腸直腸癌。
逾2成確診即晚期,甚至骨轉移: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政府長年推動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篩檢,也鼓勵進行大腸鏡檢查防範結腸直腸癌,不過仍有23%的患者確診即晚期,甚至發生癌症骨轉移。鄭弘毅主任表示,結腸直腸癌若較晚發現,到了第四期約有5.3%的風險會發生骨轉移,而且骨轉移初期沒有症狀,陸續才慢慢出現各處骨骼疼痛,這不僅會對後續療程規劃,也對生活品質等帶來巨大的影響。在骨轉移發生時,若能及早的接受骨標靶藥物治療,減少骨骼相關事件的發生,才能保障後續治療的生活品質。
結腸直腸癌為何骨轉移?會有哪些症狀?哪些影響?
為什麼會骨轉移?
鄭弘毅主任說明,結腸直腸癌之所以會發生骨轉移,是因為癌細胞會異常增生,晚期癌細胞侵犯較深往腸道黏膜深處增長,便可能進入到血管或淋巴系統內,透過血液循環或淋巴循環轉移到他處,後續就可能在其他器官上落腳增生,當這種情況發生在骨骼上,就會形成骨轉移。
骨轉移之後會怎樣?
一旦發生骨轉移之後,骨骼當中負責破壞老舊骨骼的破骨細胞會過度活化,這將使得骨骼流失速度大於補充速度,因此患者除了骨骼健康受到影響、變得脆弱,也常會有骨骼疼痛的情況。若是骨轉移侵犯到顱骨、脊椎骨、肋骨、骨盆等中軸骨骼,也會引起相關位置的疼痛,例如顱骨的頭痛、肋骨的胸痛、脊椎骨的背痛、骨盆腔的下腹疼痛等。
骨骼併發症帶來的衝擊:
除此之外,骨轉移也會進一步出現骨骼併發症,包括骨骼變得脆弱也容易導致病理性骨折,若骨折是發生在脊椎骨,將導致神經壓迫導致行動不便甚至癱瘓臥床。後續視情況得進行骨骼手術、骨骼放射線治療等。這些骨骼相關事件都會大幅降低患者的整體身心狀況,以及家屬、照護者的照護負擔,尤其是癱瘓臥床對患者的社交、工作、人生規劃、治療規劃等都將帶來嚴重衝擊。
骨轉移的防範之道:
因此,建議癌友日常留意身體狀況,若發現骨骼開始出現持續性、定點疼痛,就應主動向主治醫師反應進行相關檢查,若發現骨轉移更應積極治療。
癌症骨轉移藥物擴大健保給付!結腸直腸癌也受惠,助控療程。
疑似/確診骨轉移怎麼辦?
鄭弘毅主任表示,日常發現疑似骨轉移症狀可安排相關檢查,主要以骨骼掃描進行,另也可做X光檢查、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等,進一步確認是否有骨轉移發生。
若確診骨轉移雖需注意,但也無須過於恐慌,治療骨轉移現在除了前述提到的骨骼手術、骨骼放射線治療、以及多元的精準治療藥物之外,我國健保署也在113年10月1日起將癌症骨轉移藥物健保擴大給付至結腸直腸癌等癌症,若發生蝕骨性骨轉移也有望受惠,且只需每個月回診一次進行藥物治療。
癌症骨轉移藥物有何助益?
鄭弘毅主任說明,在發現骨轉移初期時使用骨轉移治療藥物,更可有效控制骨轉移進程、延緩骨骼併發症,這除了有助避免進入到骨骼手術、骨骼放射線治療階段,也意味著能降低骨骼疼痛的發生率,也減少止痛藥使用頻率。並且有利打造個人化療程,防範骨轉移造成癱瘓臥床,有望維持抗癌期間的士氣、生活品質、治療穩定度。有了骨轉移治療藥物給付的協助,且只需一個月一次,對於治療有莫大的幫助。
防範骨轉移藥物相關併發症,醫:維護口腔健康、多補鈣。
骨轉移藥物也有可能帶來相關併發症,例如低血鈣、顎骨併發症等,而各癌症治療也都得留意此情況。因此鄭弘毅主任也提醒,定期檢查、維護口腔健康。
務必定期檢查、維護口腔健康。
患者在治療前應先到牙科診間進行口腔檢查,積極的清除牙結石、治療蛀牙等口腔問題,治療期間也要勤刷牙、注意口腔衛生,每半年接受一次口腔檢查,並善用政府補助每三個月一次的氟化物治療,以降低顎骨併發症風險。
多補鈣,留意低血鈣症狀。
也鼓勵每日積極補鈣,可透過鈣片、菠菜、牛奶等天然食材或營養品攝取,以防低血鈣。若有發現抽筋、四肢或嘴唇麻木、意識模糊等低血鈣症狀,應主動告知主治醫師,以利及時緩解改善。
TWN-NP-1024-80002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延伸閱讀》
.癌症發生骨轉移等於沒得治?放棄治療當心「骨骼併發症」連吃飯都困難!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