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燙傷照護 缺的不是藥膏 是專業訓練
民報
2015-07-02 00:00
八仙塵爆案發生48小時之後,4名病人陸續由台北醫院轉送至台中梧棲童綜合醫院照護。傷口都做了初步處理,接手的童綜合急診中心執行長盧立華醫師,第一件事不是拿起手術刀,而是拿起剃刀,客串美髮師,先替患者剪去一頭焦黃的長髮。
剪下的黃髮上和頭皮上,都佈滿了厚厚的玉米粉。在場醫護一時氣憤了起來,忍不住爆出一句:「這些該死的玉米粉!」是的,該死的、要命的、五顏六色的粉末、讓那麼多生命才開始綻放的孩子、瞬間就可能要凋零,無數的家庭痛苦心碎,醫療人員是能稍稍拉住這些墜崖邊緣的失魂病家唯一的繩索。
剃完頭髮,盧立華開始輕柔地為病人洗頭。為什麼處理燒燙傷病患,還得先替病人洗頭?他說:「把頭髮剃掉清洗乾淨,病人舒服,我們也好照顧。而且,頭皮清洗乾淨之後,萬一這個病人需要的時候,也才能隨時取皮。」(見下圖,作者提供)
身上多處被燒傷的病人,每一處肌膚、神經都不斷傳遞著疼痛的訊傳給大腦。未來預後還有無數考驗和關卡,但現下,如何能給他們一點點的舒暢,是一個有經驗和同理心的醫護,會看到、想到而去設法作到的事。
所以,台北慈濟整形外科醫師王樹偉替一名全身燒傷50%的女病人換了藥之後,發現她嘴唇因燒傷而嚴重乾裂脫皮,去便利商店買了「柑橘口味」的護唇膏並親自替患者塗上,在患者說出:「柑橘口味還不錯!」那當下,相信大腦因感動湧起的溫暖和放鬆訊息,稍稍壓抑住了疼痛的接收指令。
同樣的,洗頭,也不是只為了乾淨,「洗了頭後,取得病人的信任,再來疼痛萬分的臉部傷口清洗,病人都沒叫聲痛。」在盧立華為病人洗頭的當下,護理督導也當起「洗頭助手」,頻頻問:「盧醫師,還需要什麼(器具和用品)?」他說:「耐心。」
56歲的盧立華,是兩鬢霜白的醫界老兵,在第一線急診室做大面積燒燙傷傷口清理工作時,心裡面那個滿頭烏絲、住院醫師時期記憶立即浮現。在台灣燒燙傷治療重鎮的台北馬偕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讓他足足有4個月時間接受燒燙傷訓練、還不算在燙傷病房值班時間,氣定神閒的「耐心」,來自於過往扎實的訓練。而醫師的耐心,才能給病人與家屬安心。
馬偕醫院住院醫師燒燙傷基礎教材包括:[nop]
1.初次處理傷口時,所有傷口禁止立刻塗抹燙傷藥膏,最好的處理是先濕敷使熱度下降。
2.臉上的燙傷患部,多數不需塗燙傷藥膏,藥水會流竄,含銀離子的藥水抺在臉上,照光後易反黑。
3.燙傷藥膏成本很貴,亂用沒好處、反而浪費。
[/nop]
「這是我在馬偕時,當年整形外科主任蕭弘道(下圖左)手寫下的禁令,嚴厲警告來輪班的醫師,至今還深烙我心。」盧立華(下圖右著長白袍者)說。
台灣燒燙傷治療,是由一件件工廠爆炸、媒礦災變、社區火災慘案裡,一個個被摧毀的生命所堆疊、推展開的。
1979年7月的撫遠街爆炸案,18人死亡、59人輕重傷,是近年台灣社會第一起重大燒燙傷案的大震撼。當年無緊急醫療網、更沒有指揮調度大量傷患的緊急醫療應變中心(EOC),醫院燒燙傷設備不足,許多傷患就醫遭拒。甚至有人抱著受傷的家人,自行搭計程車送醫、跪在醫院門口請求收治。而召回所有醫護待命的馬偕醫院,下令「不得拒絕病人」,贏得美名。
接下來福田煤礦爆炸13死33傷、煤山煤礦大火103死22傷…(下圖,取材自網路資料)。隨後也才有1988年兒童燙傷基金會成立,彌補健保不足之處。
撫遠街爆炸案那年進馬偕的蕭弘道,出外開業3年多,這回和許多老馬偕的整外開業醫一起「報名回娘家支援」,下周起即將開始支援老東家的燒燙傷清創手術。但近10年來,台灣燒燙傷病房遽減,除了軍醫院因為特殊任務,幾乎只剩醫學中心為了應付醫院評鑑才留存燒傷中心;連專科人力都在減少。
「整形外科近年被社會看扁、被健保打壓,認為走這科都只是為了美容、賺錢,事實上,坊間醫美由整外出來開業的比例很低,但像是燒燙傷、顱顏、皮瓣重建這類極為精細的苦工,都是由整外在擔的。但這幾年,每年衛福部只給整形20個專科醫師的名額,有些醫學中心一年只能分到一個名額,這些重建外科如何能訓練、傳承下去呢?」蕭弘道有著老一輩的憂心。
藥膏不足、人工皮不夠,尚可依賴有心人捐助、緊急編列預算採購,但燒燙傷照顧的訓練無法待災難發生時才快速補位,八仙塵爆靠著開業醫師回籠應急是個不錯的模式,但衛福部和健保署都該面對及思考,如何能設立機制和誘因,確保燒燙傷中心良好運作,並由點而面擴散成各區域的訓練基地,讓可能三年沒有重度燒燙個案,但一發生就是大型災難的燒燙傷救治,不會措手不及而讓存活率及預後受影響,並且能持續提升照護水準,才能讓這些在火災和爆炸案中受難的生命和家庭,不會白白受苦和犧牲。
【本文出處;更多精采報導,請上《民報:www.peoplenews.tw》;《民報粉絲團 www.facebook.com/taiwanpeoplenews 》。】
ShareBa推薦
熱門文章
8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