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及早發現離職原因與慰留離職員工?

如何及早發現離職原因與慰留離職員工?

張瑞明老師的心得分享 2016-03-14 18:02

如何及早發現離職原因與慰留離職員工?

張瑞明老師

當員工提出辭呈,主管未必都會予以慰留,只有以下五種類型的員工,值得主管慰留:

  1. 績效發展良好的員工,
  2. 供不應求的稀少人才,
  3. 具備產業關鍵核心能力者,
  4. 具備多種專長的多能工,
  5. 雖然資淺但有發展潛力、可塑性高的員工。  

  

**慰留多半不會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慰留都不會成功。我在業界二十多年,從來沒有人在提出辭呈之後,被我慰留成功。不是我的功力太差,而是為時已晚。

據我觀察,在國外,員工習慣以提出辭呈,作為與公司談判條件、提升薪資福利的手段,並非真心要離職。

不過在台灣,員工提出辭呈,通常是經過一番長考、所以是「來真的」,甚至都已經收到其他公司的聘書,非辭不可了。因此等主管到看到員工的辭呈,再進行慰留,已經太遲了,通常不會成功。 

因此,主管想要成功地慰留離職員工,有四個重要的程序。

首先,主管與員工「厚植交情」,交情要夠、互動要深入。主管與員工若平時關係疏離,慰留行動百分之百都不會成功。再來的程序是「及早發現」、「清楚原因」、「對症下藥」。

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員工從離職念頭產生到正式提出辭呈,至少歷經三個月,其間必有蛛絲馬跡可循,主管平時若「厚植交情」,一定可以及早觀察出來。

例如,員工在醞釀離職的期間,通常會出現不尋常的生理反應或症狀,諸如:生病、壓力、鬱悶、敏感、麻木、易怒等等身心俱疲的狀況。員工離職前夕,通常會出現不尋常的行為,諸如:常請短假、大量影印、輕聲細語、抱怨停止、疑神疑鬼、拖拖拉拉等等無心戀棧的狀況。

及早發現之後,主管必須清楚原因,才能夠針對員工離職的原因,找出員工真正的需求,提出對症下藥的慰留方案。 

**及早發現,對症下藥 

員工之所以會離職,主要原因有三:

  1.發展受限─自我實現的需求未獲得滿足

員工覺得在公司裡沒有發揮的舞台,因此想另謀高就。在這一種狀況之下,主管必須找該員工深談,祭出提升工作能力、重新設計工作、工作豐富化、工作擴大化、增加貢獻度、前程發展等等方案,才能留住員工。

示意圖:資料圖庫

  2.管理不當─自尊與社會需求未獲得滿足

當員工感到不受尊重、不被關懷或是努力不被感激時,便很容易因為發現「不值得」,轉而投效其他公司。

有時是主管有專業能力,卻無管理能力,不懂得尊重、關懷、讚美、感激員工;或是不適應組織經營模式、組織文化、管理風格的問題,使員工選擇離去。

管理風格的改變並非一蹴可幾,不過,如果主管或組織若不檢討、改變管理風格,結果往往是留不住人。

3.條件較差─安全與生理需求未獲得滿足 

前面二種離職原因是局部、個人的,但是公司整體的薪資福利若遠低於同業,可能引發全面的員工大逃亡,或是像粽子一樣,整批被挖走。

為此,公司應該針對員工,每年做薪資福利滿意度調查,了解公司提供的薪資福利與業界、員工期許的落差究竟有多少。其中薪資包含:本薪、津貼、獎金、紅利、股票,不見樣樣都要超越業界水準,但是整體薪資必須具備足夠競爭力。 

**慰留最重誠意 

慰留的重點不在話術、技巧,而是誠意,主管願意為員工前程著想的誠意。如此一來,才能成功地慰留員工,同時創造兼具個人發展與組織目標的雙贏局面。

主管如果以雇主角度,對離職員工誘之以利,慰留絕對不會成功。以利留人的手法,將造成公司和員工新去處不斷加碼、競價的狀況,不但結果可能留不住人,就算留住人了,也已經破壞公司內部薪資福利的公平性。

主管應該以員工的好朋友角色,對員工曉之以理、勸之以情、喻之以義、感之以恩,對症下藥以留住員工。

及早發現、對症下藥,當主管盡了一切的努力,員工仍然辭意堅決的話,那就只能祝福員工了,但還是不能忽略、檢討公司令員工離職的真正原因。 

本文出處。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熱門文章
影/當庭卸責互撕!虐死剴剴保母姊妹出庭 妹翻供推說「是姊姊幹的我沒做」
影/當庭卸責互撕!虐死剴剴保母姊妹出庭 妹翻供推說「是姊姊幹的我沒做」

中天新聞

柯震東被姐姐許瑋甯摸小手「表情藏不住」 她卻與賀軍翔舊情復燃!?
柯震東被姐姐許瑋甯摸小手「表情藏不住」 她卻與賀軍翔舊情復燃!?

LIFE生活網小編

放任黃子佼? 許聖梅揭內幕:他曾得罪一票人都是張小燕幫收爛攤
放任黃子佼? 許聖梅揭內幕:他曾得罪一票人都是張小燕幫收爛攤

CTWANT

下週雨強襲「連下一禮拜」 半個台灣紫爆!4/23雨勢最猛
下週雨強襲「連下一禮拜」 半個台灣紫爆!4/23雨勢最猛

中天新聞

【警接連自戕3-3】指檢舉魔人歪風成壓力來源 王世堅:執法者不是服務業
【警接連自戕3-3】指檢舉魔人歪風成壓力來源 王世堅:執法者不是服務業

匯流新聞網CNEWS

77
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