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聽隱形人說故事
《壹週刊》人物組副總編輯——王錦華
每個人各有其身世,有其故事,只要你願意聆聽。例如阿財。
某次出國,我在網路上搜尋機場接送,找了最便宜的。出發當天,司機遲到了二十分鐘,我因為焦急,催了車行多次,最後來了阿財。初見面,他不斷向我解釋迷路的經過、抱怨車流,我怕搭機來不及,拒絕答腔,對眼前這個發胖微禿、渾身菸味的中年男子只覺得反感。
一週後回國,又是阿財來接,我在心裡咒罵了一句。上了高速公路已經接近凌晨一點了,阿財主動聊起來說把我送回家後,他要回桃園小睡一下,五點又要趕去機場載客。「怎麼這麼拚啊?」我這麼一問,慢慢拼湊出一個躲卡債躲到隱姓埋名,只想卸下對子女的責任後,就要放心去死的故事。
我這才仔細觀察照後鏡中的阿財,那是一張滄桑又疲憊的父親的臉。
不要小看那些看起來很平常不過的人,也許他經歷了不少塵沙和悲辛,像阿財一樣,有一些流離失所一些身不由己。人物採訪工作的最大回饋,除了能看盡各色人生,看懂生命長流之中時間的戲法,偶而也能在受訪者身上看到某些時候的自己,每每聽著他們的故事,彷彿有什麼深縛在內心的過往記憶被喚醒。
二〇〇一年五月台灣《壹週刊》創刊,延續香港《壹週刊》設置「坦白講」專欄,維持小人物以第一人稱述說自己生命故事的風格。和香港不同的是,香港的小人物對工資收入等物質生活面向較直接坦白,台灣的小人物則更深入讓我們看見內在的風景。
當我說「內在」,真的真的,不少素樸的台灣人邀請我們進入他們家裡,毫無遮掩地讓我們穿堂入室,用生猛直白的語言訴說生命的祕密。當一個人願意讓你看到他的弱點他的痛處,你就進入他的內裡,你們便有了深刻的連結。
一個優秀的人物記者經常是纖細易感的人,多年背負情感的羈絆並不是輕鬆的事。某位離職了的資深同事便說,初做採訪工作時很拚,感覺自己像個殘酷的強盜,闖入人們的生活,整天想的無非是如何在受訪者的生命歷史裡搜刮動人的片刻。後來,他卻常擔心:祕密寫出來,會不會傷了受訪者?某句用語,受訪者是不是看了刺眼?報導對受訪者是否產生當初所預料不到的影響?受不了罪惡感的糾纏,難得秀異的同事因此轉行。
報導者無法逃避介入他人的生活,雖然我們一度貼近,不過說實話,畢竟只能旁觀他人的痛苦。唯一能稍解記者負罪感的,是受訪者真誠地說:「我希望我的經歷能幫助一些人。」 另外,只希望這些故事能提供街友、賭徒、毒癮者、受暴婦女、變性人、身為gay的父親、拉子母親……,所有你在社會光明報導中看不見的人,一個得以安頓的位置。
以前在台南唸書時,恰巧趕上烏山頭遺址挖掘。好幾次,我一身黏膩地在令人目盲的耀眼陽光下,蹲看考古學家用小平鏟、竹刀、刷子細細清理二千多年前的史前人骸。那時候不知道自己日後也將成為「撿骨人」,撿拾的不是人骸,而是靈魂和情感的碎片。說起來,《壹週刊》人物組記者的工作就像考古,從一個人的談話方式、表情、肢體動作……都能考古,你得順著時間的線索往回摸索,還得穿過人們心裡蛛網般的密徑,才能找到故事的源頭。
感謝所有受訪者,謝謝你們敞開自己,任由我們考古挖掘,「坦白講」專欄之所以大受歡迎,屢次在網路上創造百萬點擊,絕對是你們的真誠打動了讀者。感謝為這個專欄設立嚴格高標準的人物組前副總編輯董成瑜,以及長期擔任把關工作的前主任周家睿。感謝所有爆肝工作的採訪記者:鄭進耀、簡竹書、陳函謙、賀照縈、房慧真、李桐豪、黃文鉅,我知道你們因為背負太多,肩膀硬得像鐵,內在卻依然纖細柔軟如絲。
---本文摘自《有故事的人,坦白講。:那些愛與勇氣的人生啟示》序,時報出版
《壹週刊》最受歡迎專欄「坦白講」首度集結出版
————精選140則愛與勇氣的人生啟示————
以人物採訪聞名的《壹週刊》人物組
細細撿拾生命與情感的碎片
在黑暗中看見微光,於脆弱中找到力量
為每一個受苦或迷惘的靈魂寫下生命的祕密
而在他人的故事裡
我們也終於能對自己,坦白講。
每個人都有故事。
140個故事,也是140種真實人生
是深埋於社會邊緣,微弱卻也不滅的生命之光。
有魔幻荒誕如寓言者,也或許酸楚令人不忍直視
卻總能在困乏中見真情,逆境中找到希望。
他們從恐懼生出愛、把悲傷淬鍊成勇氣
於是再不堪的境遇,都有了絕處逢生的可能。
本書集結自《壹週刊》多年來最受讀者歡迎、屢屢創造百萬點擊的專欄「坦白講」。
每則僅五、六百字,卻精準刻畫親情、愛情與人生諸般苦樂,
觸動你我內心最幽微的角落。
《壹週刊》人物組擅長以精鍊而冷靜自持之筆法,
細細撿拾生命與情感的碎片,充滿敬意地為每一個受苦或迷惘的靈魂寫下生命的祕密。
不虛假、不矯飾、不濫情
一切只有,坦白講。
● 人生從此不一樣————過後才知,那竟是生命的轉折點。
● 以愛之名————愛與不愛,都有千百種名字。
● 自己的模樣————快樂或迷惘,只因我是我自己。
● 告別的姿態————對於那些不能再見的,他們這樣道別。
● 陪你到最後————無法預知的終點,悠長而沉重的承諾。
● 慾望很痛————關於人生的種種代價。
● 親情的重量————永恆無法割捨的家常痛與樂。
好評讚譽
〔不加味精的RAW〕
台灣是美食天堂(沒有在酸),只可惜味精(以及色素、各種添加物)加太多,吃起來很膩。台灣也是故事農場(沒有貶意),只可惜寫手往往依賴濫情的、勵志的形容詞,把各種原本生猛的故事馴化為味精湯一樣的俗物。書中這系列故事讓我激賞之處,就在於它們非常刻意避用味精一般的形容詞,讓人物自己散發「RAW」味。這些故事的主角和撰稿人都做足了基本功,不打「花拳繡腿」,反而以「素顏」見人,讓讀者更覺得震撼。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紀大偉
〔赤裸的淫與聖〕
多年來我從不諱言自己是《壹週刊》的讀者。每當聽見義憤填膺的理想派主張《壹週刊》是台灣媒體風俗隳壞之濫觴時,我都表面露出羞愧的笑,但內心很希望他們有空翻一下這本雜誌兩個單元:其一是專欄,其二即是「坦白講」。「坦白講」的好處另外幾位推薦人已經說得非常明白,我卻往往感到它不僅透過內容盡力諦視人間的真意,更因其存在的位置,本身就實踐了人間不言自明的複雜矛盾性質:它讓一份永遠不可能免於「小報狗仔」「煽色腥」之譏的刊物,也永遠保存著活潑情切的關懷,從形式上就讓人看見「赤裸」是這樣曖昧地既淫又聖。主理此單元的《壹週刊》人物組健筆如林而才華洋溢,但成員所展現高度的專業、謙退與自抑,往往遠勝所謂名門正派,因此今次「坦白講」結集成書,也可說是《壹週刊》這潘朵拉盒子大開十年後,藏在箱底的最後一點結晶了。
——作家|黃麗群
有些私密的人生場景,無從啟齒,不論餘生多長,都難以揭開,不單是對別人,對自己都難,即便親人朋友相詢,也未必能敞開一談。本書的人生故事,卻如同一簇簇焰火般燃起我們心中的共感,這些從黑暗中走出來的人們,遍歷風浪,但人生還沒有完,他們純粹的訴說過往,就能打救為世事迷惘的心。我想,「坦白講」的好,在於這個專業的團隊將受訪者視為唯一主角,不見我執,因此說故事的人躍然紙上。讀者展卷便如同見到每一張面孔,聽取人生哀樂,心弦震動。
——編劇、作家|盧慧心
作者簡介
《壹週刊》人物組
以人物採訪名聞遐邇。憑藉「用仰角看小人物,用俯角看大人物」的精神長期耕耘「坦白講」與「非常人語」兩個廣受歡迎的專欄,激盪出許多觸動人心的精彩人物報導。
本書收錄的140則「坦白講」,出自以下人物組記者:王錦華、李桐豪、周家睿、房慧真、陳函謙、賀照縈、黃文鉅、鄭進耀、簡竹書(按姓氏筆劃排序)。
FB|www.facebook.com/nextmedia.people
【本文出處。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