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與同情的不同
同理心就是能夠瞭解且回應他人感覺的能力。同理心不是與身俱來的能力,而是孩子與外在的互動開始,當孩子可以慢慢了解自己的行為影響到別人或周遭的人事物時,他們漸漸可以親自體嘗這些情緒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滋味時,同理心就開始產生。
1920年美國心理學家鐵鋅鈉首度在心理學上使用同理心一詞,同理心指的就是理解他人主觀經驗的能力,同理心不同於同情。同理心是源自身體能夠了解別人痛苦的感受,而同情只是覺得別人很可憐,但並沒有感同身受的感覺。
研究發現,具有同理心的孩子屬情緒敏感度較高的孩子,他們的情感比較穩定、人際關係較佳、在學校或團體活動表現也不錯,社交能力與孩子的同理心有很大的影響。
嬰兒到學步兒: 0-2歲孩子的同理心發展
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孩子的同理心可以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建立。幾個月大的嬰兒看到其他孩子在哭,自己也會感同身受一般跟著哭泣。孩子在這時候可以感受到別人的痛苦,但是卻會不知所措。
紐約大學曾做過相關研究,研究發現兩歲的孩子會模仿其他孩子痛苦的感覺,像是當孩子看到其他孩子手受傷,兩歲大的孩子可能會把手放進嘴裡,看看自己的手是不是也有疼痛的感覺;或是當兩歲大的孩子看見媽媽在哭時,他們也可能會揉著自己眼睛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會流淚。
這些行為是情緒感染的行為,是人類同理心最早出現的徵兆,對於他人痛苦的初始反應,同理心是藉由模仿、感同身受,來奠定日後發展同理心的基礎。
學齡前幼兒: 3-7歲孩子的同理心發展
到這個階段孩子對他人情感的敏感度開始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對其他人的感受會很敏銳,有些孩子會很冷漠。這個時期的孩子從模仿,慢慢晉升到能夠幫他人解決問題,或是安慰別人。
透過幼兒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從小愛玩扮家家酒的孩子,心智成熟度較佳,具有高度的同理他人情緒及感受的能力,也較少有自閉的傾向。腦科學研究發現: 孩子的同理心與「鏡像神經元」的功能有關,具有同理心的孩子會解讀他人的聲音、手勢、人臉情緒、情境等等。當孩子能夠感受到他人所散發的情緒時,孩子會依照情緒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也會盡可能地避免做一些可能會傷害他人情緒的事情,這個階段就是同理心的發展。
這些可以感同身受並且解決、體諒他人感受是學齡前孩子就可以教育的。建議父母可以多利用遊戲及角色扮演,讓孩子能夠對同理心有進一步的練習喔!
台北數位樂學_幼教編輯顧問_湯梓辰博士編寫。
【文章由Kizpad兒童教育平板編輯撰寫,更多精彩幼教資訊歡迎上Kizpad快樂學習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