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能力發展與培養
教育知識學園 作者 湯梓辰
學齡前的孩子在社會中的最一開始的成就是發展自我概念。他們會發展出一個堅定的知覺,知道他們是與其他人是分開的,並有自己獨特的特性。自我概念的形成一部分是來自於身體的特徵所區分,更重要的是來自於孩子對自我認知的能力是否有增進而被影響著。
自我概念中的自制能力是指人類能夠自覺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動,而自制能力能夠激發出人類勇敢或堅決的態度,使得人們即便遇到困境、失敗、或是誘惑,都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相反的,若沒有自制能力,就會放任、驕縱、不顧一切後果。
培養孩子的自制能力是成長的重要議題。思考一下,當孩子遇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如玩遊戲、吃零食、買玩具等,是不是有時會禁不住誘惑、或是因為太喜歡而無法控制自己去停止? 事實上,孩子的自制能力與大人是有所不同的。控制人類自制能力的是位在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而在成長階段的孩子,神經纖維尚未全部髓鞘化,因此傳遞的神經行動容易泛化,也造成孩子的自制能力相對大人是明顯較弱。所以,當大人煩惱自己孩子為什麼都講不聽時,也應該要停下來要思考一下,孩子並非有意和大人或是規則對抗,而是他們還缺乏控制自己的自制能力。
自我概念的發展
2-3歲的孩子:
主要的中心是父母,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讚賞;只要做到,他會以自己為傲,否則他會羞愧、懷疑自己。 因此,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的自制能力,如跟孩子說 “哇,你好厲害自己吃完晚餐喔~ 媽媽好高興"。這時他們已經能覺察,自己有達到成人標準的可能。
4-6歲的孩子:
此時孩子會開始形塑出自動自發的行為,他們會開始自我探索,並且會尋找規則下的理由。此階段的孩子行動有方向,自制能力會因為他們對這件事情的認知,而開始有不同的看法。這時父母應該要多與孩子說理,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作出適當的表現。
6-11歲的孩子:
開始進入團體社交活動,這時候社會給予他們的回饋尤其重要。而孩子也會開始依照社會規範修正自己的行為。自制能力就會因為社會規範下,而有所改變。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能力?
提升孩子的思考:
人的自我概念是取決於自己的思想。一般來說,當人類認同這個行為是對自己有幫助的,就會加強自己的自制能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階段,需要讓孩子知道每個規則下的道理,並確定孩子是否認同這些原則。
當然,有時孩子無法當下了解其原因,就需要大人提醒孩子;而每次的提醒,都需要將原因與孩子解釋,藉此提升孩子的思考。
培養孩子穩定情緒的能力:
許多時候,自制能力的缺乏取決於人類的情緒不穩定。當一件事情無法達到預期、情緒受到影響,自制能力就會因此而波動。因此培養孩子穩定情緒的能力有助於自制力的發展。
穩定情緒可以從孩子發洩的時候開始,讓孩子合理的發洩,之後跟他說明 “下次,也許我們可以學習不要這麼生氣”,或是可以教孩子如何將注意力轉移、環境遷移,就可能不會受到情緒這麼強烈的影響了。
培養孩子積極的生活態度:
自制能力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積極的態度。假使孩子知道吃飯可以讓自己長高長大,而當他們積極的想讓自己長高長大時,就不會排斥吃飯。
這與培養孩子的思想是同步進行的。孩子的生活環境中最常接觸到家長,因此家長的生活態度,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家長在教導孩子的自制能力的同時,也需要有相同的生活行為,如: 教孩子吃飯不要看電視,自己就要以身作則,並且要讓孩子感受到你也樂在其中。這樣才能讓孩子體會到這規則下的道理,培養孩子對這件事情的積極生活態度。
遊戲怎麼建立孩子的自制力?
遊戲是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制能力。有系統的遊戲是有固定的規範,像是遊戲通常都有輸與贏、有玩法、需要輪流、有時間限制。這些既定的遊戲規則,就是培養孩子自制能力的方法。
另外,有些遊戲會遊戲結束時間,這些結束時間皆是幫助孩子去習慣遊戲是有個時間限制。因此當孩子在玩遊戲時,就會慢慢形塑出孩子的行為規範。
一個遊戲單元設定在30分鐘之內: 一般孩子的專注力大約是30分鐘之內;當面對自己喜歡的事物,專注力會更長。遊戲設計理念可以依此邏輯,培養孩子每30分鐘就有一個間段,這個間段可以做休息,漸漸的孩子也會形塑出一個生活的型態,完成一個任務後,就需要抽身,訓練孩子對遊戲的自制能力,此外也可避免孩子沉溺其中。
自制力研究: 棉花糖實驗
美國Walter Mischel (2014) 教授利用「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Experiment)對孩子進行自制力測試。實驗目的是想證實四歲小孩的自制能力和延緩滿足的能力,對他們將來成長的好處。
研究人員將隨機選出來的600多名四歲孩子,分別帶進房間,房間裡放著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孩子,自己有事情要離開一會兒,如果他回來的時候,孩子沒吃掉棉花糖,就可以多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獎勵,如果吃掉了,則沒有獎勵。結果,2/3的孩子吃了棉花糖。
這研究顯示,有30%左右的兒童願意「延遲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研究者進一步分析這群孩子如何等待獎勵出現:有些孩子會故意不看棉花糖、有人哼歌、有人乾脆放空。他認為這些行為的背後,暗含了這群孩子已經逐漸學會各種「自我節制」的策略,藉著讓自己分心、減輕誘惑的魅力。
14年後,研究人員追蹤他們的成長歷程,發現自小已有自制力的小孩,長大後對生活多採取正面及積極態度,面對困難能夠堅持,也能夠延緩滿足,以達到更大的目標,而他們的大學入學試SAT平均比一般考生多至少210分。
反之,測試中判定為沒有自制力的小孩,成長後面對日常生活的挑戰多感到困難、猶豫不決,自信心低,而且他們未能掌握延緩滿足的能力。研究人員的結論是,容易分心和即時想獲得滿足的心理,使小孩不能專注於學習,如果不能及早培養其自制能力,也將會困擾小孩的一生。
自制能力反應了孩子許多面向的發展,這包含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社會能力、情緒能力等等。培養孩子的自制能力,即是培養孩子未來成功的道路。這個能力是需要家長、老師、與孩子一起大家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