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台灣文創網 圖/小亦似
華人是個好禮的民族,不過,逢年道喜送禮時,卻常常隨口帶上一句:「一點小意思!不成敬意。」
其實,這禮一點都不小,無論是價值、份量,許多時候是送禮者費心思量,考慮到對方的身份、喜好,甚至參加的場合、送禮的日子都列入評估。說是百般用心,一點也不為過。這也就是「小亦似手作舍」命名的契機。
「小亦似手作舍」的創作者,大家都叫她小亦老師,高中就讀復興美工的她,在校修學的術科皆需要動手繪製,對於手工創作培養了一定的熱忱,也為日後的創作道路埋下了一顆種子。歲月如流,一次的因緣際會下,接觸兒童捏塑教學,再度燃起對手工創作的熱情,便一頭栽入了黏土手工創作。
小亦老師創作過程並非一蹴可幾,常需遷就黏土素材本身的局限性來調整創作。比如:塑型過成中,黏土水份會一直流失,如果搓揉速度過慢,容易因失水,造成表面出現龜裂的痕跡,而黏土水份持續散失,將會僵硬導致不利塑型。又如黏土的質地不比油土細緻,可以反覆雕琢出細膩的紋路肌理,黏土只能做到形態上概略的建置。倘若要說黏土成品能展現何種特色?就是一種樸實的美感吧!為了突破素材的困境,小亦老師做了許多嘗試,累積出一定的作品,最終成立了「小亦似手作舍」,希望手作之路的點點滴滴,透過作品,讓每一位消費者買載而歸。
與機器製程的產品相比,小亦老師希望,在用雙手揉捏塑造所投入的心意,能讓作品流露出與他人不同的溫度與祝福;她希望透過理想與感恩心交織而成的作品,能帶給人們正向能量。如同小亦似的另一個概念,既是感恩也是飲水思源,「亦」是母親給她的名字,用這個字命名,表達感謝父母之恩、師長之恩,感謝周遭許多許多善心美意之情;手作更無法像機械一般,製造出一模一樣的東西,就算創作同款式的作品,也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彼此只是個「似」字而已。可以說每件手作的作品,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
小亦老師認為創作如果想跳脫所學的風格,是需要不斷嘗試與時間蘊釀,無法一蹴即成,唯有大膽的創新以及多元的嘗試,才能創造出心目中最好的作品。而每一位手作者,投入極大專注力所完的成作品,不同於冰冷機械量化產出,手作品蘊藏創作者滿滿的心意,冀望這份心意,讓看到、收到的人,皆能添上一份溫暖與祝福。
文章來源:
http://www.lovetaiwan.com.tw/index1.php/lastest_news/detail/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