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真正的意義,其實是培育媽媽的情緒智能(EQ)。比起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給孩子聽,妳在那故事之中投入多少情緒,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寳寳並不是因為感受到故事的情節,而是感受到媽媽傳遞的心靈悸動。母親必須要快樂,孩子才會幸福。
稍微懶散一點也很好
有位小孩不停摘著洋槐樹葉子,這個孩子踏過的路上,如同足跡般留下了許多葉子,他將所有樹葉都摘下來後,樹上只留下纖細的葉柄。
「你自己在玩剪刀石頭布嗎?」
「不是,我是對朋友有點生氣。」
孩子說,每當他生氣的時候就會摘洋槐樹的葉子,每摘一片葉子、就會想像心中的憤怒有如葉子般逐漸變禿的模樣。
「如果這樣還是無法消氣怎麼辦呢?」
「那就再摘就可以啦。」
真是個讓人想要持續跟他講話的孩子,孩子說他「控制情緒」的方法,除了洋槐樹還有許多不同的辦法,例如悲傷的時候,會用拳頭緊握水,讓水從手掌心潺潺流下;憂鬱的時候則用柳絮搔自己的手背。我忽然很好奇孩子的母親是怎樣的人。
「你常常跟媽媽玩這種遊戲嗎?」
孩子點點頭並開朗地笑了,我與孩子一起走著,一邊做了很多想像。我的腦海中浮現出母親與孩子對坐著,拿著名為「情緒」的玩具玩耍的樣子。實在是羨慕這個孩子,自在的地觸摸、擁抱、輕撫生活中所會遇到的眾多情緒,並懂得自己控制。
這就是情緒智能展現出價值的瞬間。雖然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分享愉悅、幸福的瞬間,但陷入氣憤、不安、擔憂、害怕等負面情緒的時候,根據他處理的方法,勢必就會看出每個人情緒智能的高低。
(照片由網友所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說:情緒智能高的孩子,在艱難的情況中、負面的情緒襲擊而來的時候,不會將其放置不管。而是做出能讓自己感受到正面情緒的行為,試圖維持情緒上的均衡,我們稱這為情緒智能的自我調節能力。
情緒智能高的孩子,在艱難的情況中、負面的情緒襲擊而來的時候,不會將其放置不管。而是做出能讓自己感受到正面情緒的行為,試圖維持情緒上的均衡,我們稱這為情緒智能的「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對於自己甚至連他人的情緒都更能夠理解,並有辦法自我調節。這也是情緒智能高的人,周圍總是有很多朋友的原因之一。
當然,控制情緒與管理內心,對於大人來說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但這也是我們忽視處理情緒的證明。我們長時間以來認為要壓抑並忍受情緒,才能被評價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若說我們幾乎沒有對情緒明確的認識與理解,並從來沒有接受過有智慧的調節方法,一點也不為過。因此時至今日,仍然可以目擊成年人不擅於調節衝突或管理壓力的情形。
但是,瞭解情緒智能重要性的父母親所教育出來的孩子,從小就接受情緒調節的訓練,即使在情緒上受傷了,也會想著「要怎樣做才可以從這種情緒裡逃脫呢?」並付諸具體的努力。請試著想像一下,你親愛的孩子,即使在負面的狀況之下,也能自己選擇正面的情緒並成長的樣子。
「幸福不是被賦予的,而是自己選擇的。」情緒智能並非一種讓人不會失敗的能力,而是能將失敗轉變為嶄新挑戰的能力。人們面臨試驗的時候,本能地嘆一口氣並陷入憂鬱感之中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些人們反而會發揮出毅力、專注力、期待與希望,這樣的能力也是來自於情緒調節的能力。
如同有名的史丹佛棉花糖實驗,證明情緒智能高的孩子為了更大的幸福,懂得克制眼前的慾望,這不是因為頭腦聰明,而是心靈聰穎才有可能。這樣的能力雖然也有天生的雖然有人天生就具備這樣的能力,但大多數人的情緒智能還是因後天環境影響而萌芽茁壯。這裡所說後天環境指的是胎內環境,當然包含胎教在內,此時最重要的便是母親情緒上的穩定。
根據研究指出,與母親的情感狀態相比,胎兒所接受到的情緒刺激是更加倍的。因此胎兒感受到的幸福強度比母親感受到的還要強大,相反地,母親的壓力也會傳遞給胎兒,形成更大的壓力。
單就這個事實來看,無論再怎麼強調母親情緒穩定的重要性也不為過。以胎兒腦部發展的學習為主,而進行的胎教方式究竟是否有效果,許多專家們抱持著懷疑的見解,為什麼呢?因為為了成為一個好母親,所做的一連串努力,反而很有可能造成壓力。相反地,所有專家們皆同意母親與胎兒之間的情緒交流非常重要。
對於商業化的胎教法感到懷疑的部分母親們,反而會選擇懶散一點。例如,與其勉強閱讀無趣又乏味的道德教育童話故事,倒不如到公園散散步或在播放著輕音樂的咖啡廳裡度過舒適的時間還更好。母親必須要快樂,孩子才會幸福。母親若懂得選擇幸福,孩子也才會自己選擇幸福,因此沒有必要為了孩子而忍受壓力去做某件事情,為了情緒上的穩定,稍微懶散一點也好。
本文摘自大樹林出版社《生出天使型寳寳的神奇胎教:用愛的話語,塑造寶寶好情緒!》。
【更多資訊請上《大樹林》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